记者手记:抵达呼伦贝尔,一切都很“十四冬”

来源: 中国文明网
2024-06-05 00:12:13

  (十四冬)记者手记:抵达呼伦贝尔,一切都很“十四冬”

  中新网呼伦贝尔2月16日电 题:抵达呼伦贝尔,一切都很“十四冬”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15日下午2时45分,从呼和浩特搭乘航班,2小时后,抵达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简称“十四冬”)主赛区呼伦贝尔。

  一切都很“十四冬”。陆续下机的乘客在机场行李提取处率先看到的大屏上,就显示着“十四冬”开幕式的时间。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商家还在这里不失时机地打出“冰壶”系列酒的广告,惹得许多人笑问“冰壶酒是白酒还是啤酒”。

  “‘十四冬’的氛围太浓烈了”。走出机场,个别乘客脱口而出的这句短语随后被一一印证。许多从南方来的乘客尤其对机场前晶莹剔透的冰雕充满好奇,他们穿着羽绒服与冰雕“合影”,乐此不疲。

  让大多数乘客没想到的是,出发前准备的棉衣棉帽棉鞋暂时还派不上用场,室外并没有想象中的寒气逼人。而沿途主干道上悬挂的红色灯笼,给更多乘客留下的印象是,“十四冬”和龙年春节撞了个满怀。

  抵达驻地酒店后,“十四冬”的氛围比想象中还要浓烈。伴随着当地民众热情如火的歌声,迎宾人员把一条条蓝色哈达献给媒体记者们。在酒店大堂、自助餐厅、入住房间,“十四冬”元素几乎随处可见。

  “酒店的房卡、餐桌台布、椅子后背甚至水杯、牙具上皆能看到‘十四冬’的元素。”在记者入驻酒店担当志愿者的张佳棋说。

  “2月15日起‘十四冬’的氛围在呼伦贝尔可以说营造到了极致。”记者入驻酒店的“十四冬”特许商品经销店,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十四冬”的各种徽章、纪念品都断货了,“当地的特产现在也销量大增。”

  刘天依是呼伦贝尔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借助“十四冬”契机,往年本来属于淡季的旅游业,春节刚过没几天就有南方的旅行团来到呼伦贝尔,领略这里不一样的冰雪盛宴。

  “这几天,呼伦贝尔的导游都很火,一切都拜‘十四冬’所赐。”刘天依透露,现在的酒店住房非常紧张,必须提前预订。

  2月16日上午,“十四冬”的元素在主媒体中心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记者探访发现,这里也成为前来采访报道记者的“打卡”地。工作位有限的主媒体中心,许多记者已经开始坐在电脑前奋笔疾书,向受众及时发送一条条视频、图文 稿件。

  一位中央媒体的记者甚至提前在这里“酝酿”17日晚间开幕式稿件的开头部分,“我相信,这样浓烈氛围的‘十四冬’,自己一定能写得更加出彩。”(完)

  2020年毕业季,我被封在家里找工作,确实有些焦虑。当时投了好几处简历,希望能找一个自然环境好、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也比较多的地方,四川是不错的选择。我就通过导师打听了一下,确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要招人,我就来考了。

  胁迫选边站队、开空头支票……美国别有用心推出的所谓“印太战略”等令亚太地区国家疑虑重重。马奥尼注意到,尽管美国继续实行“重返亚洲”战略对中国的周边外交关系造成压力,但中国正寻找越来越多的方法来予以解决。

  <strong>缺</strong>

  相对整个古人的活动、整个历史而言,我们发掘出来的东西是凤毛麟角。考古是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过程,是需要想象力的——但不是放飞自我的想象,而是从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发现,串联起相关材料,放置到整个时空背景下去理解。如果选择的角度好,论证又充分,哪怕是一个不太起眼的物件,也能释放出独特价值。

  从地缘政治看,西式主权国家体系的建立,导致中东地缘版图碎片化和中东各国间的相互对抗;从经济角度看,中东国家融入西方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秩序,导致中东国家日趋贫困化和边缘化;从政治角度看,西方国家大力推销的西式民主制度,非但没有给中东国家带来繁荣稳定,反而导致中东国家动荡加剧、中央政府行动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东国家日渐从“向西看”转向“向东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日益受到中东国家的关注。

  克里米亚大桥横跨刻赤海峡,连接克里米亚半岛和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全长19公里,跨海部分7.5公里,它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黄建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