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追忆卢立群:宁可饿死也不做顺民和亡国奴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6-27 20:21:32

  中新社武汉5月26日电 题:长孙追忆卢立群:宁可饿死也不做顺民和亡国奴

  中新社记者 马芙蓉

  “尽管爷爷担任黄埔军校教官不到一年,但是以爱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却伴随他一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卢立群的长孙卢纲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祖父的黄埔情缘也在后辈身上传承、延续。

  卢立群祖籍湖北黄安(今红安),儿时曾寄住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家中私塾读书。1924年,时年20岁的卢立群考取官费,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留学,于1926年6月学成归来。

  彼时,帝国主义侵略及连年军阀割据混战,令百姓苦不堪言。面对满目疮痍的故国,卢立群毅然投笔从戎,追随董必武,投身革命。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打响,卢立群参与策反北洋军阀吴佩孚旗下的鄂军第二师师长刘佐龙等重大行动。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国共两党决定建立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聘请卢立群担任政治教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策动政变,卢立群遭到通缉,教官生涯结束。

  作为长孙,卢纲曾跟随卢立群生活12年,朝夕相处中,感受到祖父的爱国情怀和严谨作风,“我猜想这些都与他黄埔军校的经历有关”。

  卢纲介绍,抗战时期,其祖父曾协助董必武筹建汤池训练班,培养抗日骨干。武汉沦陷前夕,面对日本人的拉拢利诱,其祖父严词拒绝:宁可饿死,也绝不做顺民和亡国奴。

  在卢纲印象中,祖父晚年常爱坐在院子藤椅上,眯着眼睛用方言吟唱古典诗文,吟诵最多的是岳飞所写的《满江红》,也常教授卢纲背诵。

  “爱国是以祖父为代表的黄埔人的精神之魂,也是留给后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卢纲说。

  卢纲致力于研究黄埔历史,传承黄埔精神。10多年来,他每年坚持走进机关、高校、企业、群团组织等,讲述黄埔故事;曾协助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组织采访拍摄团队,走访湖北13个市(州)29个县市,以口述实录形式,完成湖北39位黄埔老兵的抢救性史料收集工作。

  “黄埔精神是两岸同胞共同承载的历史记忆和精神遗产。”卢纲保留着一份写有“黄埔魂、爱国情、世代相传;统一志、富强梦、携手共书”的卷轴对联,那是由2013年参加“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的两岸黄埔同学和亲属一人一字共同书写,是两岸共续黄埔精神的见证。

  卢纲多次参加两岸黄埔老兵、亲属交流活动。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来自台湾等地的50多位退役将领到访 湖北,当湖北黄埔合唱团在台上唱起《黄埔军校校歌》时,台下的台湾退役将领们纷纷上台合唱,令人心潮澎湃。

  “促进祖国统一是我们黄埔后代光荣神圣的使命。”卢纲说。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卢纲设计了一款黄埔百年纪念章,徽章为圆形,寓意共促团圆。(完)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只用了13秒就冲到银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眉山1月10日电 (贺劭清 张浪 陈选斌)1月10日,农历壬寅年腊月十九,四川眉山三苏祠举行“寿苏会”,在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故里,纪念“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轼诞辰986周年。

  <strong>李金早:</strong>既是耽误了儿子也是害了儿子,带坏了家风,也害了家属。

  “这项政策真是太方便了,我们夫妻不用特意请假回老家给儿子报出生了,在上海就可以直接打印儿子的《居民户口簿》,太感谢了!”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江苏籍居民周先生,仅用1分钟就在派出所为自己新出生的儿子成功打印了《居民户口簿》信息,成为“长三角区域跨省(市)新生儿入户服务”由“缴旧寄新”到“直接打印”转变升级后的首位受益群众。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0/81/17951399437597561241.jpg" alt="-1" />

张中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