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一本书和自己的生命,让世界记住了南京大屠杀

来源: 慧聪网
2024-07-01 05:28:26

  中新网11月9日电 她,把中国抗日血泪史介绍给全世界;她,让世人熟知南京大屠杀。她,是张纯如。

  2004年11月9日,这位美国华裔女作家用一把手枪,在自己的车里结束了年仅36岁的生命。但她留下了用生命撰写的书籍,昭示了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让世界深深铭记。

  “这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她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后来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并开始全职写作。

  “在我的孩童时代,我的父母就和我说了南京大屠杀。他们说日军的屠杀非常残忍,南京血流成河。当时听了,我很难去想象那个场景,我很想知道更多相关事迹。”张纯如曾在采访中回忆道。

  她试图去图书馆了解更多细节,但却找不到与此相关的信息。直到后来,26岁的张纯如在加州库比蒂诺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看到了许多反映日军侵华期间日本战争罪行的照片,她大受震撼,写作的念头由此诞生。

  她了解到,当时,还没有一本用英语写成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专著。“这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也是受害者们应得的公道。”张纯如在电话中这样向母亲阐述她的写作决心。

  张纯如曾说:“我希望南京大屠杀能够深入公众意识。除非我们真正了解这些暴行是如何发生的,否则我们不能确定它不会再次发生。”

  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二十几岁的年纪,每天与南京大屠杀那段残忍血腥的历史为伴,张纯如一度感到痛苦和窒息。

  张纯如花费近三年的时间,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和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等处孜孜不倦地查阅档案、挖掘史料,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

  最终,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1997年,张纯如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震惊了西方世界。

  “一个人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 的改变”

  张纯如的著作描写了日军在南京强奸、虐待、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改变了西方世界长期遮蔽南京大屠杀的现状。这本书在一个月内打入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柯比认为,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该书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张纯如凭借自己的执着、努力与勇气,直面了人类历史上那一段惨绝人寰的记忆,让世界上更多人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面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和否认侵略的言论,张纯如用血淋淋的史实,痛声直呼:“否认是暴行的组成部分”,“如果日本政府不正视其战时领导人的罪行,历史就会让他们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受到玷污”。

  成书后,张纯如遭受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骚扰和威胁,她曾对朋友说,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后来张纯如不幸患上忧郁症,精神多次崩溃。

  2004年11月9日,她在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年轻的生命终结于36岁。

  张纯如用自己的生命印证了她曾说过的话:“请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完)

  总书记的关心和鼓励,激发了老区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彭展阳一样,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村民选择回村创业。彭夏英也在村里的帮助下开起了神山村的第一家农家乐,卖特产、开民宿。7年里,村里统一规划,修建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在发展黄桃、茶叶、雷竹等特色农业的同时,打造“红色游”和“绿色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从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到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如今的神山村,常住人口是2016年的10倍,收入也接近当年的10倍。

  ●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

  <strong>2013年2月2日至5日·甘肃酒泉、定西、临夏、兰州等地 2月8日·北京</strong>

  一方银幕,也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陪伴。大年初一这天,上海的“90后”影迷连城足足跑了家附近的3家大型影城,看了多部新片。他开心地说:“选择太丰富,无论全家出动,还是个人休闲,都能在电影院找到适合的视听享受。”

  7年前,洪禹还没有稳定收入。他的父母是聋哑人,一头奶牛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为了能及时把牛奶卖出去,他每天骑着破旧的电动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2015年,看到古城景区游客越来越多,他果断租下一间50平方米的小店铺,出售自家鲜奶。如今,应顾客需求,他已开发酸奶、炒酸奶等系列产品,还在滦州市开了两家直营店,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过越红火。“依靠古城的名气,我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为乡亲们的奶牛养殖业助力,感觉特别幸运。”洪禹说。

  甘肃省兰州新区西岔镇新康村干净整洁的新居内,大人们忙着烧菜做饭、招呼客人,孩童追逐玩乐,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村里有近千名村民,是从500公里外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曲告纳镇搬迁过来的,今年是他们在兰州新区过的第一个年。舟曲地质灾害频繁,甘肃于2021年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

林慧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