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称数字化转型“从建设期进入收获期” 科技架构与人事调整落定

来源: 快科技
2024-06-07 09:02:2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科技管理部为近年兴业银行科技架构调整后设立的部门。

  据5月30日兴业银行官方公众号消息,该行的科技架构从此前的“一委四部一司”调整为“一委四部一院二司”。记者注意到,“四部”的名称发生了变化,科技管理部并非2022年成立的原“四部”。

  2023年,兴业银行信息科技投入83.98亿元,同比增长1.78%。

  平安银行前CIO加入兴业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平安银行前CIO唐家才已出任兴业银行科技管理部总经理。

  唐家才为国有大行出身,拥有银行业和互 联网两个领域的从业经历。

  公开履历显示,唐家才拥有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在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工作了15年曾任农行软件开发中心处长。2015年初,唐家才出任网商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2020年,出任阿里巴巴场景金融事业部总经理,2021年6月,出任杭州阿里巴巴智融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在2022年9月,唐家才回归银行业,出任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执行官。2023年4月,他曾撰文表示,随着数字化转型第一阶段工作的顺利完成,平安银行的转型也开始步入深水区,平安银行将全面实施云原生转型,推动平安银行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

  平安银行方面,唐家才离任意味着平安银行首席信息官一职再度出现空缺。接近平安银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平安银行下一任CIO或从内部擢升。

  数字化转型“从建设期进入收获期”

  2021年,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在该行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把数字化转型作为生死存亡之战”。

  今年5月,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兴业银行发布消息称,数字化转型蹄疾步稳,逐渐从建设期进入收获期。目前,已初步构建起涵盖“1+5+N”的“数字兴业”体系,持续融入各类生态场景,深化数字兴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与之对应,近年来,兴业银行科技架构持续调整。

  2024年5月末,兴业银行发布消息,在科技架构上,兴业银行已发展为现在的“一委四部一院二司”,包括数字化转型委员会、科技管理部、数据管理部、数字运营部、安全保卫部、金融科技研究院、兴业数金公司、兴业普惠科技公司。

  伴随着科技架构的持续调整,兴业银行也在持续招揽科技人才。

  去年8月,兴业银行发布总行科技管理部招聘启事,其中显示,兴业银行科技管理部系总行一级管理部门,办公地点设在上海、福州两地,所招岗位包括IT培训管理岗、IT规划管理岗、架构管理岗、质量管理岗、运维管理岗。

  据兴业银行2023年年报,兴业银行在加大科技投入。2023年该行信息科技投入83.98亿元,同比增长1.78%,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98%。截至报告期末,兴业银行科技人员7828人,较上年末增长16.85%,占员工总数比例为13.91%。

责任编辑:张文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当前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落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疫情防控政策,抓紧做好工作部署和应急预案,形成科学有效应对疫情的合力。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加强日常健康服务,突出重点人群管理,有序疏导诊疗需求,提供分级分类医疗卫生服务,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此外,小店区系统谋划助力小微市场主体发展,公开承诺市场主体开办“零负担”、地方金融企业“快审批”、行政审批“更高效”、全生命周期“管家服务”等,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助力小微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为什么说“库布其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 </strong>

  为了能加盟有足够竞争力的球队,他甚至放低姿态,表示 “为了能踢欧冠,不考虑金钱”。但最终球迷期望中的传闻石沉大海,多次否认的事实靴子落地。没有任何一支欧洲顶级球队容得下一个新的、同时又已年近38岁的7号,尽管他曾是这片赛场的王者。

  事实上,无论哪一数据都难以让人感受贝利在足球场上的能力。他职业生涯有超过65%的比赛没有被影像记录下来,对足球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个巨大损失。

  今天(12月31日),上海交大医学院陈赛娟院士团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范小红团队联合发布了两支团队合作攻关的新研究成果——评估新冠感染2022年秋冬季疫情趋势。这项研究成果近期以论文《初步分析我国2022年秋冬新冠疫情中奥密克戎亚型多样性与流行病学特征》(Primary assessment of the diversity of Omicron sublineages and the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autumn/winter 2022 COVID-19 wave in Chinese mainland)的形式,发表于《医学前沿》(Frontiers of Medicine)上。

林柏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