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乐际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来源: 钱江晚报
2024-07-10 10:56:18

  新华社塔什干7月9日电(记者朱超 李奥)应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参议院主席纳尔巴耶娃和立法院议长伊斯莫伊洛夫邀请,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6日至9日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在塔什干会见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与纳尔巴耶娃、伊斯莫伊洛夫分别举行会谈。

  赵乐际向米尔济约耶夫转达了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赵乐际说,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乌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在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中乌命运共同体。几天前,习近平主席和总统先生在阿斯塔纳成功会晤,达成许多新的重要共识,为中乌关系高水平发展指明方向。中方愿同乌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深化战略互信,推进务实合作,筑牢安全屏障,密切国际和地区协作,加强立法机构交流合作,推动中乌命运共同体建设。

  米尔济约耶夫请赵乐际转达对习近平主席的良好祝愿。他说,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乌方全面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愿深化双方在经贸、地方、教育、能源资源等领域合作,学习中国发展和减贫经验,合力打击“三股势力”,进一步深化乌中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与纳尔巴耶娃、伊斯莫伊洛夫分别会谈时,赵乐际说,高度政治互信是中 乌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石。双方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在推进各自发展战略方面相互助力,在扩大改革开放方面互学互鉴,传承弘扬世代友好,促进人民相知相亲。中国全国人大愿同乌参议院和立法院一道,聚焦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发挥立法机构职能作用,加强多层次、多领域交流交往,深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为两国对接发展战略、加强互利合作提供法治保障。鼓励人大代表和议员发挥专业性强、联系广泛等优势,为增进中乌友谊贡献力量。密切在各国议会联盟等多边组织中的协调配合,维护两国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纳尔巴耶娃表示,两国立法机构在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方面负有重要职责。乌参议院愿加强同中国全国人大的交流合作,互学互鉴立法、监督等经验,推动经贸、人文、教育、地方、妇女等各方面合作落实见效。伊斯莫伊洛夫表示,祝贺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乌立法院愿同中方加强友好交往,为促进两国在立法、地方、减贫、旅游等领域合作发挥立法机构的积极作用。

  赵乐际向乌方介绍了全球文明倡议及中国科技创新、涉外领域立法等情况。乌方表示,乌中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愿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并在科技、涉外法治等方面加强合作。

  访乌期间,赵乐际在撒马尔罕会见该州州长图尔季莫夫,表示愿推动中乌地方合作,不断增进两国友好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在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出席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主题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强调要加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合作,搭建友谊桥梁,促进民心相通;考察中方参与建设的奥林匹克城项目,强调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合作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两国人民;还向乌独立纪念碑敬献了花圈。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20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吴涛)“2023年将是职场人‘十年一遇的船票’,让所有职场人有机会登上新浪潮中扬帆的船。”近日,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中国新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对求职招聘市场看好。

  2022年5月10日,朱祎祎89岁独居的爷爷在家中去世,被朱爸爸通过摄像头发现。

  挂灯笼,贴福字,节前的郑州东站洋溢着喜庆气氛。连日来,这里客流量保持高位运行,日均客流达到12万多人次。“我们熟悉的春运又回来了。”郑州东站站长王留强感慨。

  “过完年,我妈妈就96岁了!今年除夕夜,我会和往年一样,给妈妈包一盘素三鲜饺子,让她尝到家里的味道。”春节前夕,日本侨胞孙莉和丈夫回到山东济南老家。这些年,母亲年事渐高,孙莉无论克服多少困难,都一定会履行一个“新春之约”——回国给妈妈做一顿年夜饭。

  <strong>“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strong>

  在黄孝纪笔下,乡村生活是那样生动、有趣,乡人们用到的家什用具也多种多样,有劳作时用到的锄头、斗篷、蓑衣等;有家家户户每天都要用到的诸如打扫房屋的高粱扫帚、担水挑箩的棕绳、门上的挂锁,还有专门人员会用到的比如猎户的鸟铳。在故乡的灶屋,容纳着众多的老家什。围绕方正的大砖灶,除了两条宽板长凳之外,还有灶桌、碗柜、接手板、水缸等大件什物。至于火钳、菜刀、油糍粑灯盏,乃至碗筷钵子、油盐罐、砂罐、汤罐、腌菜瓮,诸如此类就更多。让本就局促的灶屋,显得愈发逼仄。“不过,因为有父母亲在,有那一灶红红的柴火在,有那些粗茶淡饭的香气在,这烟熏火燎的小小灶屋,曾是让我身心最温暖的地方。”黄孝纪写道。在《斗篷》篇,他写乡人春季插秧的时候,碰上下雨,为不误农时,每人都会头戴一顶斗篷,穿梭在青绿田野,温馨而美好。在《撑架》篇,写了作者故乡有一个习俗,老房子拆掉前要把柴火灶里面的铁撑架“接走”,房子被拆了,连接作者和已过世父母的纽带仿佛也断了,撑架便成了作者怀念父母的寄托。

许湖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