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中考”尘埃落定 部分领跑产品净值仍低于1元

来源: 好奇心日报
2024-07-01 07:20:29

  证券时报记者 安仲文

  随着上半年落下帷幕,公募基金“中考”业绩已全部落定,最牛基金上半年收益达33.71%。

  从业绩居前的基金来看,尽管短期业绩令人眼前一亮,但“中考”尖子生的含金量却大有不同。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极致的持仓风格是许多基金获取短期高收益的核心策略,体现为基金资产的绝大部分配置在极少数的个股或行业上,这种押注强势股的风格,虽然短期业绩耀眼,但长期来看并未给基金持有人带来好的体验,上半年进入二十强的产品,有的基金长期陷入亏损,目前基金净值尚未达1元面值。

  上半年两只QDII领跑

  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在2024年上半年取得33.71%的收益,排名公募全市场业绩第一;建信新兴市场混合同期收益为31.86%,排名全市场第二。这两只基金均为QDII基金。宏利景气领航在今年上半年的收益率为30.19%,业绩排名全市场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排名第三的基金经理王鹏管理的多只基金产品采取比较同质化策略,也使得王鹏有4只产品进入全市场业绩十强,除了宏利景气领航,还有宏利景气智选、宏利新兴景气龙头、宏利成长。此外,进入上半年十强榜单的公募产品还包括永赢股息优选、大摩数字经济、华夏中证沪港深黄金、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ETF联接基金等。

  在取得高收益的策略方面,排名冠亚季军的三只产品在重仓股组合上均以人工智能赛道为核心仓位,且基金经理或基金产品还采取高集中度操作,少部分强势个股的高仓位配置,极大提升了最强个股对基金业绩的贡献。这在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QDII上体现最为明显,这只今年“中考”的冠军基金今年一季度末持有英伟达的仓位达到14.33%,持有微软的仓位占比达12.76%,持有苹果的仓位占比达11.90%。

  排名全市场第二的建信新兴市场混合尽管是一只以新兴市场作为投资主体的QDII,但在新兴市场走势偏弱的背景下,基金经理将该基金的大部分仓位配置到美股市场,尤其是人工智能板块。根据建信新兴市场混合披露的今年第一季度末持仓,美股仓位在这只“新兴市场QDII”中的占比高达59.47%,日本股票仓位占比为2.91%。而被MSCI归类为新兴市场的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股票仓位分别仅为11.42%、8.26%、0.08%,也就是说,新兴市场的仓位占比合计大约为20%。

  投资者体验差别大

  虽然排名靠前的基金上半年业绩让人眼前一亮,但从长期来看,其中不少基金的投资体验是很差的,因为很多短期业绩靠前的基金尚未回到1元面 值,甚至有的成立十几年才刚回到1元面值。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全市场业绩十强、二十强产品中,有不少基金的净值还未能回到1元面值。例如,排名全市场前五的一只基金产品净值目前仅为0.7元,该产品成立以来累计亏损为29.5%,最近两年内的亏损为15.8%。此外,排名全市场前十的另外一只基金产品今年上半年收益率达29.7%,但实际上该产品的基金净值也只剩下0.63元,该基金合同成立以来的累计损失为36.96%,最近两年内的损失仍达27.30%。

  还有基金是在风格突破或漂移的背景下,勉强脱离困局。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以新兴市场为投资主体的一只混合基金为例,该基金自2011年合同成立以来运营已达13年,这只产品曾长期以新兴市场作为核心仓位,但在业绩压力下,自2023年开始将核心仓位转向美股等成熟市场,并在今年5月成功回到1元面值,目前基金净值为1.10元,该基金13年时间的累计收益为10%。

  与此同时,许多全市场业绩排名并不十分靠前的产品,反而为基金持有人贡献了颇为丰厚的长期收益。例如,同样是成立时间已有约13年的一只QDII基金,尽管上半年业绩未能进入全市场十强,但也有约20%的正收益,该基金的累计净值已达到4.19元,基金成立13年来的累计收益率达3.97倍,该产品仅在最近两年就帮基金持有人赚取了75.33%的高收益。

  此外,基金经理刘元海管理的东吴移动互联基金今年上半年收益率为20.42%,这个业绩没能进入全市场二十强,但该基金的持有体验却较好,过去7年的累计收益为1.73倍,最近1年、2年、3年的收益率全部为正,分别为5.26%、25.70%、48.49%。

  短期好业绩未必能复制

  对于上述现象,不少公募行业人士认为,短期高收益往往缺乏复制性,追求业绩排名与追求长期业绩是两码事。

  “短期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有很多是基金经理长期积累的结果,不排除后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业绩仍将保持领先。但不可否认的是,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在目前A股市场风格轮动很快的背景之下,短期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往往是靠极致化重仓某个行业得来的,一旦这个行业不站在风口上,后续业绩很有可能面临大幅回撤。有些基金的短期业绩很好,甚至是靠风格漂移换来的。”深圳地区的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认为,长期业绩增长往往是基金经理坚守常识与纪律的结果,这体现为:哪怕明知能够换取高收益,基金经理基于个人的投资纪律也要放弃这部分收益,因为极致的收益的另一面是极致的风险。

  国内一位大型公募FOF投资主管认为,以极致持仓为特点的基金经理很难将其业绩体现为长期业绩,FOF对此类基金经理所管产品往往只是短期参与,不会作为重仓品种。

  此前有不少基金经理对证券时报记者解释了不追求业绩排名的初衷,即重视净值回撤高于净值的进攻性。

  华南地区一位长期业绩排名领先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他采取个股低集中度持仓的目的是希望用绝对收益策略来获取回报,即当拉长时间后能够较好地回报投资者。他坦言,他并不热衷于集中买入强势股,尽管赌一把可能会带来某些惊人收益,往往市场或部分板块演绎到那个阶段,它离调整也不会太远,赚取此类高收益那一定要做好承担大幅回撤的心理准备。

  上述基金经理还表示,如果市场上有两位基金经理,第一位在第一年挣了40%,第二年回撤了20%;第二位在第一年赚了15%,而第二年又赚了5%。从两年来看,这两位基金经理的年化回报都是10%,但是从长线来看,第二位基金经理的回报会远远大于第一位基金经理,因为第二位基金经理在收益上具有复利效应,基金经理挖掘个股和获取业绩的可复制性是长期业绩的核心来源。

责任编辑:杨红艳

  剪辑 | 蔡斯良

  “汤姆硬件”网站举例称,芯片设计软件公司Cadence为数千中国芯片和主板开发者提供EDA工具,芯片制造商Nvidia也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与中国公司有合作。但这一切,都受到了美国政府实施的严格限制的影响。

  在过去的一年,全球建筑建材企业加速纵向、横向整合,宣伟收购德国百年涂料Gross&Perthun GmbH,保温材料制造商金斯潘收购法国屋面材料供应商永得宁,东方雨虹战略收购兴发凌志新材料,坚朗五金涉足防水等等,从同业整合到跨界融合,行业兼并正在打开新局面。

  <strong>盘点三:</strong>

  从2022第四季度基金季报进行观察,去年底至今机构配置的核心逻辑是:买反转(包括政策和景气预期的反转,第四季度明显增配医药、出行链、计算机和平台经济),2月开始将会主要定价“大力全力拼经济”的过程,当前对于“量的增长”的诉求显然与2019年上半年对“质的追求”并不一样。

<a><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30/3281421306.jpg" alt="" /></a>

黄俊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