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1毫米厚的牙雕蚕,可窥见5300年前农桑文明

来源: 黑龙江东北网
2024-06-05 23:54:35

  中新网郑州5月14日电 (韩章云 李悦)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拥有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始创养蚕织绸。而中国养蚕缫丝的历史究竟可以追溯至何时?或许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的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可以作为一个探寻坐标点。

  5月13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团走进双槐树遗址。在这处黄河与伊洛河交汇的高台地上,考古人员发现了5000多年前农桑文明的痕迹。

  在考古学界,巩义双槐树遗址被专家命名为“河洛古国”。考古发掘证实,这里是仰韶时代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一处大型三环壕聚落遗址,距今已有5300年历史。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双槐树遗址考古队领队汪旭介绍,双槐树遗址发现了大型的夯土基址、祭坛、祭祀坑、窖藏坑、陶窑、房址等文化遗迹,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牙雕蚕。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这枚牙雕蚕,是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的,长6.3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度仅有1毫米,是仰头吐丝状的成熟家蚕形象,也是目前我国最早的蚕雕艺术品。”汪旭介绍说,它的出土为我国的养蚕缫丝文化起源提供了依据。

  据汪旭介绍,不同于其他的野蚕和柞蚕(半野蚕),家蚕的体型较胖,吐得丝也较柔软,可以更好地制作衣物。此外,双槐树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骨针,这些骨针细如牙签,尾部有针孔,考古推测,是双槐树先民用来缝制精细衣物的用具。

  不仅如此,中国丝绸博物馆曾利用电化学免疫技术在双槐树遗址W125瓮棺土样中检测丝蛋白信息。“W125瓮棺被用作瓮棺葬,是埋葬夭折幼童的,我们推测幼童夭折后被丝绸麻绳包裹后放入棺中进行埋葬,因此土中包含丝蛋白成分。”汪旭表示,双槐树遗址牙雕蚕和瓮棺内丝蛋白的发现有助于推动“丝绸起源”和“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等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

  就郑州地区而言,5000多年前丝绸的痕迹在这里已有显现。在距离双槐树遗址不远的荥阳青台遗址,曾出土罗织物残片;在荥阳汪沟遗址曾发现碳化的丝织品。

  “双槐树遗址浮选出大量的农作物、出土的牙雕蚕,连同青台遗址、汪沟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遗存,实证了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汪旭说。(完)

  马科斯表示,菲中关系源远流长。菲方愿同中方一道,将两国合作提升到战略层面,携手应对共同挑战。感谢中方对菲抗疫的宝贵支持。欢迎中国游客赴菲旅游,欢迎中国企业赴菲投资。

  总台央视记者 窦筠韵:在我身后是刚成立不久的印尼体验中心,在这里有印尼一些特色商品和手工艺品,印尼驻沪总领事告诉我,这是印尼为RCEP在印尼生效所做的准备之一。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预报处副处长拉巴介绍,西藏天气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了80.4%,特别是对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暴雪预报准确率接近95%,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预警提前量达到了24小时,这是很大的进步。(完)

  中国核动力九〇九基地,试验台架高60米,相当于20层楼高,相关系统试验课题负责人郗昭站在上面也免不了双腿微颤。这是华龙一号非能动二次侧余热导出系统的试验场地。

  同样的驾乘感受,广州的小鹏P5车主向先生已经体验多月。“我第一时间给车辆完成了升级,每天上下班都会使用,全程几乎都不需要接管,真的很方便。”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城市NGP在广州累计测试里程已超40万公里。

  姚展予告诉记者,冬季降雪对于越冬农作物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不下雪首先会造成土壤干旱,对冬小麦等作物的正常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林玉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