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华章】习言道|这里的雨,习近平挂念在心

来源: 青瞳视角
2024-06-30 11:58:36

  

  中新网6月7日电 “我们又见面了。”

  “很高兴见到总书记!”

  “听说你们那儿下雨啦?”

  “是的,总书记,我们 在做相关监测工

  这是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一段对话。

  在当天举行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为樊锦诗颁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并询问敦煌近况。

  这是时隔一个多月,两人又一次见面。当年8月19日,习近平到甘肃考察调研,第一站就到了敦煌莫高窟。当天,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会上,樊锦诗谈到可能影响敦煌文物保护的因素,其中就提到了水对壁画的潜在影响。

  “您说的自然灾害影响有哪些?”“近年敦煌下雨多了?”……关于敦煌的文物保护,习近平不时追问,且问得很细。

  按照樊锦诗的说法,“他关心的,都是敦煌当前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

  这场座谈会结束后,即将离开会议室的习近平还驻足叮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是第一位的,旅游是第二位的,不能光盯着门票而追求经济效益,不能过于商业化。”

  保护好是第一位的,这是习近平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一以贯之的态度。

  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看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名碑“本命长生祝延碑”上沾满泥土,缺乏保护,他严肃批评主管领导,“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

  到福建福州任职时,得知林觉民故居面临拆除风险,他亲自主持现场办公会一锤定音,“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到浙江工作,习近平曾在考察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生动阐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我们强调保护,并不是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捂得严严实实的,一动也不能动,而是要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

  ……

  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召开会议,还是考察调研,谈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习近平总是时时放心不下。

  “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一些洋气一点的地名,如‘曼哈顿’、‘威尼斯’、‘加州1886’、‘玛斯兰德’等,五花八门,与中国历史文化协调吗?”

  “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

  “我是对这些树龄很长的树,都有敬畏之心。人才活几十年?它已经几百年了。”

  字里行间,意味深长。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说起来既宏大又具体。往大了说,这事关文明的传承,根脉的延续;往小了说,就是留下一条街、护好一座城,就是对一棵树的敬畏、对一片雨的挂心。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执笔:阚枫

  |校对:孙静波

  |视觉:李雪瑶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力争有增加;确保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多增产”这是今年的任务目标,要落到实处,关键在科技支撑。春耕时节,在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麦田里,种粮大户李群正抬头望着无人机来回穿梭,为小麦喷洒化肥。通过现代化农机助力,既能按时按质按量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也能提高效率和质量,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智慧农业、有机农业转型,让农民体会到农机带来的便利,分享数字发展的“红利”,让农机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大显身手。

  元首外交为中柬关系高位运行提供战略指引。习近平主席同柬埔寨领导人保持高频互动,共同擘画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蓝图。2019年4月,中柬率先签署构建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柬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员延斯呼吁各方把所有政治因素放在一边,把地震救援严格视为一个人道主义问题,“因为这关乎拯救生命”。

  据土耳其灾害与应急管理署1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强震已造成该国1.9万余人死亡;累计发生余震1500余次,超过7.5万人被从土耳其南部震区疏散,超过12万人参与土境内震后救援行动。

  广大农技人员迅速行动,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全力帮助农户提升农业生产技能,为保春播、夺丰收保驾护航。截至目前,溆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0余期,组织田间学校课堂23场次,发放技术资料1.3万份,培训农民0.8万人次,打通科技服务农户的“最后一公里”。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古籍修复师们为与会来宾现场演示传拓、油印等修复技艺,通过图片演示、语言讲解、现场操作展示以及实践互动体验,为大家提供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古籍修复课堂。本次活动通过“古籍常见损毁现象”、“古籍修复基本原则与技法”、“古籍修复的工具”、“古籍修复的材料”、“古籍修复设备”五个方面的展示,利用现场演示讲解、古籍展示、文字介绍、图片对比相结合的方式,多方位、立体式地展现古籍修复技艺的魅力。

李珮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