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泰峰:10场跨越时空的虚拟对话,揭秘投资的方法论

来源: 金羊网
2024-06-30 16:47:32

社评:英国新首相别把“对华强硬”当饭吃吃ts的大鸡吧,

  来源:人大重阳

  编者按:重阳投资合伙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舒泰峰是国内研究“巴芒”思想最深,传播“巴芒”思想最广的专家之一。2024年舒泰峰新作《财富善战者说》面世,本书是继《财富是认知的变现》之后的又一重磅力作,将理论与重阳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聚焦如何构建科学的投资方法论操作系统,帮助我们在迷雾般的投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重阳投资创始人裘国根为该书撰写了推荐序言(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现刊发本书的作者自序,供读者参考:

  《财富善战者说》2024年1月 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品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任何技艺达到最高处都是一种方法论,而且这种方法论一定是逻辑自洽的,是一个优美的闭环。庖丁解牛,解到最娴熟时也变成了一种哲学。

  在本书付梓之际,查理·芒格辞世,此时离他的百岁寿辰只差了一个月零两天。此前一个月他还接受了长时间的播客专访,几乎工作到人生的最后一刻,可谓寿终正寝,功德圆满。他的老搭档沃伦·巴菲特也已经接近94岁,不仅保持健康,而且还在愉快地工作,依然能够一边吃着零食,一边侃侃而谈五六个小时。

  他们的生命奇迹是如何造就的?除了某些天命所归且无法复制的因素,如基因、智力等,也与他们后天所构建的世界观、方法论相关。笔者试图用一种中国式的表达梳理他们大脑中的那座奇妙思维大厦的架构,他们的“方法论操作系统”。为此,笔者借用了另外一种顶尖的“思维武器”—《孙子兵法》,让孙子与巴菲特、芒格进行了一共10场跨越时空的虚拟对话。通过这一系列对话,笔者梳理出了巴菲特投资方法论的闭环,它恰好也是《孙子兵法》的理论闭环。虽然这个闭环的路径不一定十分准确、清晰,但正如投资界常讲的,“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希望本书也能做到“模糊的正确”。这个闭环大概由以下10个环节铺就。

  第一、以优胜劣:择人而任势

  什么是好企业?就是能为股东创造长期利润,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我们能从哪些方面来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好企业?它需要有好的管理层、好的商业模式,并且符合产业发展趋势。那从《孙子兵法》的角度怎样来对应这3个衡量标准呢?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择人”相当于挑选好的管理层,“任势”相当于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并选择其中好的商业模式,它们一起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以逆克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好企业不等于好标的,好企业加上好的投资价格才算是好标的。所以除了买好的,还要买得好,也就是买得便宜。但是怎么才能买得便宜呢?这就需要逆向思维,做到人弃我取。在别人不喜欢的时候买,或者在别人所忽略的地方买,才能用合理的甚至比估值低的价格买到优秀的标的。《孙子兵法》有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避开敌军初征时的旺盛斗志,等到敌人松懈返回时予以痛击,其中的原理与投资的原理相同。

  第三,以慢制快:以虞待不虞者胜

  好价格不会自动出现,就像好的猎物总是躲在密林深处。它们都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等到潮水退去,喧哗不再。巴菲特十分善于等待。他很欣赏棒球运动员泰德·威廉姆斯(Ted Williams),因为威廉姆斯从来不会在真正的好球到来之前乱挥球棒。巴菲特为了等待一个好的标的,也总是不惜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芒格称之为“坐等投资法”。而《孙子兵法》则主张“善守者,守于九地之下”,最终实现“以虞待不虞者胜”,即以有准备之师攻击无准备之敌,才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四,以少胜 多:一战而定

  奉行“坐等投资法”的巴菲特必定不会出手太多次。与许多人喜欢分散投资不同,他更喜欢马克·吐温的建议,“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当然,只做一次投资的确太少,他对普通投资者的建议是给自己准备一张只有20个打孔位的卡片,代表一生中能做的所有投资。一旦你在这张卡片上打满20个孔,你就不能再进行任何投资了。相应地,《孙子兵法》也不主张多打仗,因为打仗消耗的人力、物力很多,会导致“数胜而亡”,总是打胜仗的国家最后反而可能灭亡。《孙子兵法》之道其实是慎战之道,讲究少打仗(最好不打仗),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实在要打也要追求“一战而定”。

  第五,以勇胜怯:疾如风侵掠如火

  等待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只适用于机会没有来临之时。一旦机会到来,就要勇于扑上去。正如重阳投资创始人、首席投资官裘国根先生所说:“机会来了,要敢于重仓出击,踏上两只脚。”巴菲特的表述是:“当天上下金子的时候,应该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环。”金融危机发生之时往往就是巴菲特横扫市场之时。越是观察巴菲特的投资操作,越会发现他就像一个老练的猎人,拥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在猎物没有出现之前始终静静地等待,一旦猎物出现就果断出击,一击而中。《孙子兵法》同样讲究要么不打,军队一旦行动,则要“动于九天之上”,其“疾如风”“侵掠如火”“动如雷震”。也就是说,真正善于攻击的部队就像从天而降的神兵,横扫千军,像风像火像雷霆。

  第六,以稳胜险:以正合,以奇胜

  凡事都有限度,过犹不及。重拳出击不代表“ALL IN”(全部投入)或者大举放杠杆。因为杠杆是把双刃剑,既可以让你一夜暴富,也可以让你一夜归零。投资的世界中永远有不确定性,“黑天鹅”时常出没,所以还要记得留一手。巴菲特的账上永远“躺着”至少300亿美元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虽然它们的收益很低,但是能让巴菲特睡得很安稳。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当其他公司都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巴菲特还有充足的“子弹”去抄底。正所谓进可攻,退可守。《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凡是打仗,就要分兵,用正兵会战,以奇兵制胜。懂得使用奇兵的人,像天地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绵绵不绝。韩信背水一战的精髓其实不在于绝处逢生的勇气,而在于事先的分兵,正兵与奇兵相呼应才产生了奇效。像巴菲特和韩信一样,善战者总会留有后手。

  第七,以变克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似乎自相矛盾,慢的时候像千年神龟,可以静静等待数年乃至数十年,但是快的时候犹如闪电。他的有些投资持股时间很长,他说:“我们偏爱的持股期限是永远。”但他也说过:“我们没有承诺伯克希尔-哈撒韦将永远持有任何有价证券。”实际上,巴菲特不乏快进快出的操作案例,有的持股时间甚至不超过一个季度。他的投资方法并不是僵化的,而是相当灵活多变,芒格将这种方法总结为“条件变了我们也要变”。这就像水的智慧,《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至柔却能克万物,正因为它善于变化。

  第八,以熟避生: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要做到前面7个环节,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知彼知己。投资归根结底是两件事情:一是认识客观的世界,二是认识主观的自己。巴菲特主张不熟不投,即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避开陌生的东西,绝不踏出能力圈半步,其次才是对标的进行判断。这就要求投资者一方面要不断习得各类知识和技能以了解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也要诚实面对自己,剖析自己的种种认知偏差,避免成为一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傻瓜。《孙子兵法》则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即知道什么仗可以打、什么仗不可以打的人才能获胜。

  第九,以强胜弱:先胜而后求战

  变化也有限度,投资的具体操作可以变化,基本原则却不可改变,这些基本原则不仅包括把股票当作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买好的企业、用合理价格买等,还包括不打没把握的仗。巴菲特的原话是:“在投资方面,我们之所以做得非常成功,是因为我们全神贯注于寻找自己可以轻松跨越的1英尺栏杆,而避开那些我们没有能力跨越的7英尺栏杆。”《孙子兵法》则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人人都喜欢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奇故事,其实这些故事大错特错,以多胜少、以强胜弱才是作战的正道。真正善战的人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获胜了,是为“先胜后战”。

  第十,全胜思维;不战而屈人之兵

  世上道路千万条,投资方法也不少,但是价值投资最接近投资之仁道,它要求用最小的代价买到好的企业,也要求爱惜被投资的企业,必要时要通过改善治理的方式帮助企业实现增长。它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多赢之道。《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先胜是手段,全胜才是最终目标,这是因为打仗是国家大事,会牺牲人命,甚至直接关乎国家的存亡,所以打得赢也要算代价,正所谓“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用兵之道,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是次等选择;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是次等选择。这正是《孙子兵法》的终极价值观——全胜思想。

  在这10个环节中,前8个是方法论,是树杈,而其主干是“先胜后战”。最后一个是价值主张,是支撑“先胜后战”主干的根系。它们一起构成了巴菲特的投资闭环,同时也是《孙子兵法》理论的闭环。它们环环相扣,形成了一棵富有生命力的认知大树,而财富则是这棵大树结出的璀璨花朵。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个闭环来观察商业、剖解时事乃至观照人生。

  从创作逻辑而言,本书是笔者上一本书《财富是认知的变现》的续篇。如果说《财富是认知的变现》是关于投资认知与人性的底层逻辑的,本书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刻画的价值投资方法论的操作系统。前一本更底层,后一本更实用,但想要理解这本书背后的原理,还需先阅读前一本书。它们之间联系密切,构成了“财富认知”系列作品,笔者希望日后还能沿着这个主题再进行相关创作。

  读者可能会好奇为何有孙子对话巴菲特的创意,其来有自。笔者在《财富是认知的变现》中创作了12节“老子对话巴菲特”的内容,穿插于全书之中,用穿越时空的虚拟对话形式呈现了中国古典智慧与价值投资的相通之处。这一创意受到不少读者朋友的喜爱,有的读者说此创意脑洞大开,有的读者说此创意使阅读兴趣大增。有位读者评论道:“老子、巴菲特和芒格三位智者展开跨时空对话,将东西方智慧融会贯通,读来实在让人欲罢不能。”还有位读者说:“没想到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对老子智慧的最佳解读。”这自然是愧不敢当,但的确道出了笔者一个隐蔽的初心。笔者大学期间主修的是人文专业,所以向来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书写为中国古典智慧的传播尽一份绵力。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在职业生涯头10年的媒体工作中,我并没有找到恰当的机会,倒是在加入重阳投资之后,不经意间发现价值投资的一些核心理念与中国古典智慧有许多巧妙的联系,或者说它们都包含了一些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智慧。正因此契机,当笔者把这些智者们拉到一起进行虚拟对话的时候,读者才会觉得毫无违和感。

  与价值投资理念相通的不仅仅是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孙子兵法》。如果说《道德经》更多属于“道”层面的启发,那么《孙子兵法》无论是从“道”的层面还是从“术”的层面,与价值投资的相通之处都更为丰富,其实战意义更胜于《道德经》。

  在“老子对话巴菲特”的第11节内容中,笔者已经通过老子之口引出了《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并获得了巴菲特的激赏,这本书的创意便从这里萌发。我们设想,好学的巴菲特从老子那里听到《孙子兵法》的观点之后,尚觉不过瘾,于是便自己找来《孙子兵法》阅读,但毕竟存在语言差异,在理解上势必有所差异。所以他就通过老子直接与孙子建立了联系,而久不出山的孙子也对投资很有兴趣,于是他们就以“老子对话巴菲特”为样板,如法炮制,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兵法与投资之道的对话。①笔者则以“密斯特舒”的身份充当主持人的角色,保障对话的流畅进行。这里需要做个说明,文中涉及《孙子兵法》、巴菲特和芒格的原话均以直接引语的方式标明,非直接引语的部分则是为了让对话顺畅进行或者增加语言生动性的一种设计,是笔者模拟他们的语气进行的发挥,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区分。

  这本书采用了一种罕见的叙事方式,所以有必要做个说明。书中共有4条脉络,主线是孙子与巴菲特和芒格的对话,对话体的好处是读起来比较轻松,但是容易抓不住主题。所以笔者在每篇对话的前面加了楔子,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对话体之后加了“密斯特舒赞叹”部分,作为总结和提升。另外,为了增加丰富性以及趣味性,笔者在每章中穿插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战争故事,另一个是投资故事。这4条脉络当然有其内在联系,但是随意从哪一部分开始阅读,只要最终能够像拼图那样拼出一幅全貌,就未尝不可。希望这种特别的叙述方式能够增进你的阅读快感!

  ❉注释:

  ①本书中孙子与巴菲特、芒格的跨时空对话均为虚构。为增加对话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笔者假想孙子能够穿越时空到现代,饱览古今中外的军事案例。因此,孙子会介绍自己生前未发生过的案例,请读者注意区分。

责任编辑:杨赐

发布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