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仅剩7只到破万 朱鹮种群有效摆脱濒危局面

来源: 百度新闻搜索
2024-06-13 17:02:40

  11月2日,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朱鹮保护陕西方案》。根据最新朱鹮秋季调查统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的种群数量成功突破万只大关。

  朱鹮有着“东方宝石”的美誉,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标志动物,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由于种种原因,朱鹮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多个国家相继灭绝。

  1981年,在陕西秦岭深处的汉中洋县姚家沟,发现了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经过40多年的持续保护,朱鹮种群数量得到有效复壮。

  据统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的种群数量已经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扩展到目前的11000多只。其中陕西朱鹮种群数量达到7737只。朱鹮的栖息地面积也由最初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6万平方公里。数量增长的同时,朱鹮种群“老中青”年龄结构呈现幼鸟、成鸟数量多,老年个体数量少的“倒金字塔型”,雌雄性比也趋近1∶1。

  陕西累计野化放归朱鹮560只

  从最初的孤羽七只,到如今万只翱翔。40多年来,朱鹮种群不断复壮,成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国内朱鹮保护专家,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张跃明表示:护、育、放“三字经”对应着朱鹮种群“就地保护”“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三道难关,这也是朱鹮种群突破万只,得以复壮的关键。

  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工繁育中心里,依山而建的大网笼有8000多平方米,里面有湿地,有树木,完全模拟野外环境,50多只人工饲养的朱鹮在这里进行 自我觅食、繁育等生存训练。半年后环境适应力更强的朱鹮会成为野化放飞的备选种源。

  陕西省林业局发布的《朱鹮保护陕西方案》显示,40多年来,朱鹮保护历经了“发现”“抢救”“繁衍”“壮大”四个阶段。1981年到1991年,属于就地保护阶段。根据保护区统计,10年间,朱鹮种群从7只缓慢增长,稳定在20只以内。20世纪90年代开始,陕西开始了朱鹮的人工繁育研究,到2000年左右,朱鹮的种群增长到了200只。此后20年间,随着野生朱鹮保护工作的加强和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的开展,朱鹮种群数量猛增到5000只以上。近三年来,朱鹮数量累计又增加了2000多只。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金边1月11日电 (欧阳开宇 余湘珺)柬中友好青年之家启用仪式11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柬埔寨人民党中央常委、中央青年工作组组长洪玛奈出席并致辞。

  生产线上各类设备有序运行,一张张气凝胶保温毡陆续下线……重庆市长寿区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

  除展出周公理的画作外,还有他的教学示范画稿。据介绍,日本侵华期间,周公理在香港设立民族艺术学院,推广艺术之余,不忘举办慈善画展救亡救灾。战后他成立公理美术学院,数十年来桃李满门。他免收穷苦学生学费,耐心教导聋哑学生成才。

  天津奶农王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豆粕目前价格在4600元/吨左右,2022年最高时曾冲到5800元;苜蓿草料上年同期每吨价格在2700元左右,如今达到4400元;燕麦上年同期价格在2700元/吨左右,现价格已升至3700元/吨。王先生目前共饲养奶牛3000头左右,每头牛单日平均成本约为60元,而上年同期平均成本仅为50元,其中,饲料成本占比达七成。

  越火墙、跨火栏、穿火林……1月11日,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阿坝支队马尔康大队开展火场心理行为训练,消防队员依次迅速穿过了多个冒着熊熊烈火的模拟火场。当日还开展了绳索T型救援、水泵架设与撤收训练等训练。在水泵架设与撤收训练中,在海拔两千多米处,25名消防员背上管带框、油桶、便携水泵等设备铺设18节管带,采用以水灭火战法进行对火线与水源地高差约180米的灭火训练。

  该办法旨在贯彻落实《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进一步保护黄河文化、赓续黄河文脉。“十四五”时期,兰州市将以该办法为契机,深入挖掘以黄河风情线大景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古镇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品牌,着力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旅游名城和黄河文化旅游之都。

蔡明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