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风文化课程“争宠”年轻人夜生活

来源: 好奇心日报
2024-06-17 04:33:51

  中新社兰州6月16日电 题:敦煌古风文化课程“争宠”年轻人夜生活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李亚龙 高莹

  “纸”上生花、“妆”点青春、“舞”步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名城甘肃敦煌旅游热持续攀升,相较于华灯初上的街头巷尾香气四溢的丝路美食,一系列源自敦煌壁画和文献中的敦煌风夜课则更惹年轻人“垂涎”。

  “想参加的学员特别多,这个课完全靠抢,我一直对剪纸比较感兴趣,今天也算是手快,抢到了敦煌非遗剪纸课程。”“90后”敦煌女孩刘萌说,非遗剪纸课程通过穿插一些小故事,讲了不同历史时期敦煌文化特点,十分生动有趣。在老师引导下,还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剪纸技巧,并第一次见识到用刀刻出来的创新剪纸。

  每日傍晚,大漠绿洲里持续了一天的炎热渐散,在“95后”敦煌妆容师秦玉蓉并不宽敞的“飞天旅拍”店铺里,便会挤满排队化妆的游客和围观学习敦煌风妆容的年轻学员。

  “每个女孩都有爱美之心,也想成为敦煌壁画中的仙女模样。”秦玉蓉说,敦煌妆容源自于敦煌壁画中的众多人物形象,比如飞天妆造会使脸型整体效果更立体一点,把祥云图案等彩绘装饰和眼线简化一下,也很适合日常妆。因此有很多女孩报名学习这个妆容课程,也有游客在化妆过程中会取经一些妆容技巧。

  “00后”女孩陈熙从小是舞蹈爱好者,两年前来到敦煌工作。“敦煌舞近年来频频登上网络热搜,这让我很想了解一下它到底是什么舞。”她说,经过几节课的学习,发现敦煌舞能够把壁画中的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各种不同的壁画人物形象也都有独一无二的“标签”。

  自4月中旬开课以来,以传承弘扬敦煌文化为特色的敦煌青年夜校日渐红火。它涵盖敦煌舞、敦煌非遗剪纸、敦煌风妆容、敦煌围棋、敦煌中医养生、敦煌茶艺、敦煌元素彩绘、敦煌陶艺等30余种课程,成为年轻人在实践中感受敦煌传统文化之美的“新宠”,目前已吸引1000多名青年参与其中。

  “我们的课程设置类似于开盲盒,每天上午发布当日夜课内容,为数不多的名额在数分钟内即被抢空。”敦煌市少工委主任张攀1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该夜校采取小班制教学,人数在8至35人不等,目前报名参与的学员年龄主要集中在“95后”到“00后”。

  张攀说,“95后”“00后”是非常喜欢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一个群体,也非常需要去汲取一些文化滋养,或者充实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夜校根据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和掌握该群体所需所盼,然后为他们量身定制一系列蕴含敦煌传统文化特色的主题课程。

  为在授课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敦煌特色文化,共青团敦煌市委还特邀了90余位网络达人、非遗传承人、甘肃省乡村工匠、敦煌市民间文艺家、敦煌舞传承人等作为青年夜校的师资保障。

  在众多课程中,敦煌中医养生受到年轻人热捧。张攀说,夜校邀请当地中医养生专家,去讲授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进行锻炼和如何去吃等,受到很多年轻人喜欢,“抢课”的热情也是大大出乎意料。

  张攀表示,目前已开设了40多期公益性课程,对年轻人需要系统性长期去学习的舞蹈类、剪纸类等课程,下一步将探索由爱心企业、爱心培训导师和培训学员三方“众筹模式”,一起把青年 夜校范围做得更大,覆盖人数更多,包括前来敦煌旅游的年轻人也可以参与其中。(完)

  “一些线上自习室先用学习功能吸引用户,等到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后,再往社交化方向发展,最后凭借广告或者电商变现,这样一来,线上自习室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变现闭环。”长期关注教育方向的投资人王珂向记者介绍,这是资本市场对线上自习室的期待,但一些老用户不一定能接受这种改变,反而认为线上自习室变味了,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用户喜欢这种学习社交模式。

  <strong>央视网消息:</strong>这两天,新冠治疗用药纳入医保谈判的消息备受关注。在昨天(1月11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副司长黄心宇也对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对于2023年这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也作了重要部署。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13/2797214910.jpg" alt="" />

  奔步科技公司是江西铜鼓江桥竹木业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后者成立于1998年,原以竹地板为主营业务。铜鼓县拥有竹林46万亩,年可采伐毛竹约800万根。丰富的竹资源,带动了一批竹木加工企业发展,也带来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面对竹地板加工竞争激烈、利润趋薄,江桥竹木业公司决定转型发展。

  3位“摩友”预计13日离开贵州,结束这次骑行,各自返回家乡。“如果再不走,可能就会遇到雨雪天气,到时候路就不好走了。”沫沫说。

杨惠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