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校友重返母校 寄语青年学子做好医生

来源: 三九养生堂
2024-06-02 04:42:00

  中新网合肥5月17日电 (吴兰 毛丽娟)百岁老人张菱16日从上海来到合肥,重返母校安徽医科大学。在“百岁校友面对面”交流活动中,寄语新一代的安医青年做守护人民健康的好医生。

  虽已百岁高龄,但张菱身体健朗、精神矍铄,并婉拒了轮椅推行,选择步行来感受母校的每一寸土地。“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到现在的学校这里来,亲眼看看母校的变化。”张菱说,重返母校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安徽医科大学前身是1926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经历过学校在抗日战争中艰难发展,见证新中国成立、参与举校迁往安徽怀远……谈到此次圆梦,张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我1951年在安徽怀远毕业后返回家乡工作。学校搬到合肥之后,我一直没有机会来。谢谢学校和校友会多方面的支持,这次能来真的是太高兴了呀!”

  “太好了!学校现在真的是太好了呀!”张菱参观了学校蠡舟湖、校史馆、文化广场、人体科学馆等,观摩了学生急救培训,止不住地赞叹着母校的发展。张菱说:“我们从上海到安徽,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东南医学院整体内迁 到安徽这里才有了更好的发展,这么多年给江淮大地输送了很多医药卫生优秀人才。我们一代代的安医学子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毕业后也都在不同岗位上努力工作,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在“百岁校友面对面”交流活动中,该校党委书记王琦向张菱赠送了学校精心制作的记录其学习经历的学籍纪念册。王琦表示,安徽医科大学即将在2026年迎来建校100周年,希望师生能够珍惜这次可贵的交流机会,认真聆听张菱学长的教诲,感受老一代安医人的人格气质和初心使命,牢记“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精神,秉承“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的安医精神,不负前辈期望,砥砺前行、锐意进取,继续书写安医人的时代篇章,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中,张菱还观看了由该校学子演绎的讲述学校建校和内迁历史的话剧《东南往事》,同“00”后的学弟学妹们回忆自己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经历,耐心回答提问,并寄语新一代的安医青年要珍惜当下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利用学校丰富的资源,认真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守护人民健康的好医生。

  安徽医科大学前身是1926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1949年响应号召,内迁安徽怀远;1952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安徽医科大学。该校作为安徽省医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始终是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开创者、孕育者和引领者,也是安徽省医学教育中心、医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完)

  据报道,重新安装巴黎圣母院尖顶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包括安装脚手架等。同时,巴黎圣母院内墙的艰苦清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其中包括在大火中幸存的壁画、彩色玻璃和雕塑等艺术品的清理。

  广东省气象局预计,在南支槽和切变线影响下,5日,台湾海峡东北风、广东中东部海面东北风6级至7级,阵风8级;同时,5日,北部湾海面、琼州海峡、粤西海面有(轻)雾,部分时段能见度低于1公里;6日至7日,全省沿海海面、北部湾海面、琼州海峡有(轻)雾,部分时段能见度低于1公里。

  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诊疗情况日监测、日调度、日报告制度;扩充120转运能力,增加电话接听坐席,做好重症患者的转诊和转运工作;对农村地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落实包保联系制度……春节期间,大批抗疫工作者坚守一线,为人民群众筑牢健康防线,用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成为我国抗疫实践的生动缩影。

  26岁的瑞思来自英国,现在是山西太原理工大学的一名外籍教师。儿时,偶然从纪录片中了解到中国,自那时在他心中便种下一个“中国梦”。

  作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这一载入史册的盛会,赢得了“树立奥运新标杆”的国际赞誉。

  从全年来看,2022年Meta总营收1166.09亿美元,较2021年下降1%。净利润23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41%。

胡财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