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撂荒地变“聚宝盆” “一田双收”成就中国清水龙虾之乡

来源: 金台资讯
2024-07-04 00:14:57

  中新网江西吉水7月3日电 题:撂荒地变“聚宝盆”“一田双收”成就中国清水龙虾之乡

  中新网记者 李韵涵 姜涛

  “今天凌晨2点起已陆续有3万余斤清水龙虾被运往粤港澳大 湾区,高峰期时一天能超过10万斤,当天就能端上大湾区的餐桌。”正值吃小龙虾的最好时节,连续忙碌了几个月的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银正盘算着当日清水龙虾出货量。

  位于赣江西岸的吉水县,是庐陵文化中心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清水龙虾之乡”。依托赣江优质水资源和先进生态养殖技术,这里养出的虾蟹鱼品质优良,种出的稻米有机生态,深受粤港澳大湾区食客的青睐。

  “曾经这里水患频繁,土地经常被淹,种什么都收成不好,但现在变成了我们的‘聚宝盆’。”吉水县盘谷镇同江村村民李党根指着现在的盘谷镇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表示,此前这里是“十种九不收”的撂荒地,而现在则是稻虾共作的“致富之地”。

  据介绍,吉水县把赣江西岸和同江两岸1.2万亩的低洼易涝地、水患频繁的撂荒地,建成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目前,该产业园每年增加土地流转收入400万元,增加村集体管理费40万元,增加就业上百人,培训带动养殖户几十人,劳动力增收上百万元,带动14个村集体入股、500户贫困户入股分红上百万元。

  记者走进小龙虾养殖基地内看到,农户们正忙碌地打捞小龙虾,随着沉甸甸的虾笼升起,一只只膘肥体壮的小龙虾被装箱,翻开一只青壳白底小龙虾查看,不带一点泥沙的“肚皮”映入眼帘。

  “我们这里上半年养虾,下半年种水稻,养殖小龙虾的水草、饲料残渣以及虾的粪便会成为水稻的优质肥料,再通过水稻种植的消耗,第二年养虾又是一池清水。”吉水县盘谷镇党委书记王海清表示,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推进稻田综合种养、稻虾共作、稻蟹轮作等养殖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王海清称,得益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常年保持在Ⅱ类水质的赣江水可直排两岸稻田,一江清水的养殖也让小龙虾摆脱了“臭水沟”的标签。在“一田双收”的模式下,农户们也不再需要使用化肥和农药,稻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吉水县,稻虾共作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农户们纷纷成为养殖大户,还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小龙虾批发商和投资客。

  “这里纬度低,小龙虾可以提早上市,稻虾共作模式下养出来的虾品质好,而且这里运输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明显。”王银称,自己选择来吉水县养虾便是看中了当地小龙虾品质与地理优势,旺季时小龙虾供应量时常跟不上粤港澳大湾区的需求量,春节前后的小龙虾甚至可以卖至上百元一斤。

  截至目前,吉水县共培育清水虾蟹产业经营主体96家,涉及全县18个乡镇98个行政村,累计发展清水虾蟹产业面积4.8万亩,总产值达6亿元,清水龙虾产业已成为吉水县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完)

  原来,一名孕妇多次呕吐,向乘务组紧急求助,主任乘务长梁立上前查看旅客呕吐物,发现其中疑似有血迹,立即将情况报告机长,并按应急程序广播寻找医生。听到广播后,一名外科医生表明身份前来救助,乘务组迅速取出机上应急医疗箱中的血压计、听诊器等设备,协助医生展开救治。

  两个小时后,等检查完,听到对讲机传来“收绳”的声音。刘宏博在其他工友帮助下一把一把将两人慢慢拽上山顶。这时,汗水已湿透他们的衣服,刺骨的寒风中,身上更加冰冷。“来喝点热水暖暖暖身。”虽然天寒,工友们相互关心,温情不断。

  18岁那年,陈瑜从湖南来到云南西双版纳。19年来,他对工作勤勉敬业,社区走访、执法办案、巡逻边境……因每一项工作都得到辖区老百姓的认可,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老陈”。

  他还说,“只要发生这样的事情,(瑞典的)期望就无法得到满足”。

  “老师,麻烦帮我写一份福字。”“没问题!”挥春活动现场,书法家下笔工整、劲道有力,不一会儿,一个遒劲的“福”字就写好了。

  “这些是来自舟山的沙鳗鲞,价格有点高,由于是新鲜风干的,口感很好,每天能卖出100多条。”专做海产品的摊主李明一边招呼着来往的客人,一边忙着打包“海鲜礼盒”,“现在有很多团购订单,我们会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搭配,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冷德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