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 | 文博)在沈阳故宫寻迹清宫“龙文化”

来源: 青瞳视角
2024-06-30 19:20:06

  中新社沈阳2月14日电 题:在沈阳故宫寻迹清宫“龙文化”

  中新社记者 刁海洋 禹瑞斋 韩宏

  甲辰龙年春节期间,游客们在沈阳故宫里开启了一场“寻龙”之旅。在这座始建于1625年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内,院藏文物10万余件,许多建筑和文物上都有龙的“足迹”。

  “沈阳故宫各类古建筑上的龙,从材质上来说,有琉璃、木雕、石雕等,其中大政殿木雕的‘金龙盘柱’比较有代表性。”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张国斌向记者介绍说,作为沈阳故宫中营造时间最早的建筑之一,大政殿是举行新君即位、颁诏、元旦庆典、迎接大军凯旋、举行国宴等重大活动的地方,其造型和装饰吸收借鉴了汉、满、蒙、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

  大政殿明间两柱上各盘一条金龙,龙头相对,伸向梁枋上的火焰珠,谓“二龙戏珠”造型。据张国斌介绍,在古代宫殿建筑上,这种龙直接盘在柱子上的造型很少见。1747年,乾隆帝着人在沈阳故宫崇政殿安放的堂陛,其前方的柱子便是模仿了大政殿的“金龙盘柱”。

  崇政殿是皇帝上朝理政的场所,作为东北地区最为常见的硬山式建筑,其屋脊、山墙、额枋、滴水等部位均以龙为饰,升龙(龙头在上方,呈升起动势)、降龙(龙头在下方,呈下降动势)兼具。崇政殿山墙四角的彩色琉璃墀头在清初建筑中极为罕见,墀头上雕有翔龙、麒麟和瑞草奇花。

  龙形抱头梁也颇引人注目。张国斌称,不同于一般的方形横木,崇政殿的抱头梁被雕成了一条龙的形象,外檐柱头装饰高浮雕龙头,龙尾一直延伸到殿内。龙身鳞片青、绿退晕,边缘贴金,腹部红色退晕、边缘贴金,绿色龙鬃。从建筑外部看,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

  据《说文解字》记载,“龙为鳞虫之长,春分登天, 秋分潜渊”,故带有龙纹纹饰的瓷器上多绘以云纹、海水纹等衬托,表示飞龙在天或潜龙在渊。

  据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晓丽介绍,龙纹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和吉祥纹饰组合到一起。如清康熙款黄釉锥把瓶的口沿以下器身满饰锥拱纹饰,暗刻流云、火焰图案,瓶腹中部暗刻一龙一凤形象,相向而飞,寓意“龙凤呈祥”。腹下部近足处,有一圈海水纹饰。“这种暗刻纹龙凤、流云、海水图案,在康熙、雍正两朝较为盛行。”

  “五爪龙是清宫里等级最高的纹饰。”据李晓丽介绍,乾隆朝官窑精品清乾隆款绿釉龙云纹盖罐上的行龙便是五爪龙。该罐体表面纹饰共分三个部分,肩部绘绿色八宝纹饰,其下为一圈绿色如意云头纹,罐腹主体纹饰为二龙赶珠纹,两条绿龙昂首阔步,身形矫健,穿梭、追逐于火焰、云海之中。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兴云作雨,变幻万千,无所不能。”张国斌说,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在众多文化符号中,龙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寄寓着人们风调雨顺、平安康泰的美好愿望。

  “龙年来宫里看拥有龙元素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可以领略古人们的精湛技艺,沉浸式感受清宫中的龙文化。”游客胡香凝与不同的“龙”拍照打卡,她说,“今年来沈阳故宫里做‘龙的传人’,度过了不一样的春节”。(完)

  这份对于古蜀文明的探寻热情一直延续到了1950年代。曾在华西协合大学任教而与葛维汉有过密切交往的冯汉骥,就在1953年又到月亮湾做了一次调查。而冯的学生、时任四川省博物馆研究员的王家祐更是四赴广汉,就在1958年的一次踏勘中,他发现月亮湾文化层的内涵与隔河相望的三星堆是相一致的,从而将对这片古蜀遗址的观察与认识再向前推了一步。

  欧美等国家非常强调应急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美国对应急管理教育的硬件设施有充足的财力支持,许多高校有应急演练实验室,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培训基地、红十字会及相关社区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校外硬件资源。

  “电机的能量转化效率非常高,从电池放电到驱动电机,转化效率在95%以上。而汽油从燃烧到发动机将其转化成驱动力,即使在最理想工况下也只有40%,日常市区行驶工况的转化效率仅在10%~20%。同样的能量,电动机与内燃机相比,有4:1的优势。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是整个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汽车行业特聘研究员鹿文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符合食用标准的小麦,积极组织产销对接,引导实行市场化收购;对于只能用作饲料和工业用粮的超标小麦,由当地政府分类做好收购,严防不合格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最大限度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七是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健全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权责清晰的接诉处置机制,加强监管,强化企业资质管理和指导监督。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乌元春】北京时间6月14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应约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在同天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外媒记者就此事提问称:美国务卿今早与秦刚国务委员兼外长通话,你是否能够提供本次交流的更多细节?另外美国相关媒体报道称布林肯将于6月18日访华,你是否能够证实?

杨佳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