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学生用5分钟短片讲述蒙文春联背后的“铸牢”故事

来源: 第一财经
2024-06-02 08:15:42

  一只羊角是蒙古族小 男孩巴特尔手中的“笔”,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的雪地,则是他的“纸”。站在这张白茫茫的纸上,巴特尔正学着写下一副“蒙文春联”……

  这一画面来自名为《春风吹又生》的5分钟短片。不久前,这部由华中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拍摄的短片,获得了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块的最佳作品奖。

  全片以“蒙文春联”为线索,讲述了12岁的巴特尔向蒙古文书法传承人巴音达拉学写“蒙文春联”的故事。

  白节是蒙古族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近年来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中出现了不少新内容,贴对联就是其中之一。在博州,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喜欢贴蒙文春联。巴音达拉介绍:“很多蒙古族牧民认为,门口贴上蒙文春联会更有‘家’的感觉。”每逢过年,巴音达拉便用蒙文书法设计出不同的春联,送给当地的农牧民。他还利用周末在博州青少年宫为当地的孩子开设免费的蒙文书法课,教他们写蒙文春联。

  这件事引起了从武汉来的支教学生们的兴趣。“我们的服务地是有着35个民族的城市,援疆支教让我们为这里带来了新的知识,但同时,当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也在滋养我们,所以我们想把看到的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短片导演余典说。

  在拍摄短片的过程中,支教的学生们一次次被感动:阿丽腾阿姨临时改变家庭活动,只为给摄制组提供拍摄场地;巴音达拉老师开着随时会陷入泥地的二驱车,也要坚持接送摄制组……

  短片中,扮演巴特尔的小演员银子贺来自多民族组成的融合家庭:爸爸是汉族人,妈妈是蒙古族人,姥姥、姥爷也是蒙汉结合。据悉,在博州,和银子贺一样,蒙汉结合的“多民族融合家庭”还有很多。

  “石榴千房同膜,是友谊、团结、亲密无间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显化,也是我们拍摄《春风吹又生》这部短片感受到并想与大家分享的。”余典说。(完)(《中国新闻》报作者刘益伶报道)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地方政府更多关注。比如新技术、新材料应用能否在当地率先示范推广,加速企业产品研发和创新发展。”杭州衢州商会常务副会长、浙江杭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建英说。

  <strong>【政治强人施展“铁腕”】</strong>

  关键行业的首席执行官、董事会成员和市场经理需要优先考虑尽早访问中国,增进往来,并亲自了解市场战略需要如何调整,以适应中国在2023年及以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无论离家多久多远,人们都惦记着那份最纯粹的年味。创意短片《中国年世界味》展现了各国华侨华人在海外过春节的场景,他们贴春联、包饺子、舞龙舞狮,在异国他乡还原记忆中的年味,也将“中国年”带到了海外。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2/05/93/3657458788055992961.gif" alt="" />

  加快培育农业“链主”企业,构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推动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迈向千亿级;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竞相涌现……“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让广大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水平和品质得到提高。”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红旗说。

方肇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