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陈凡:南繁“候鸟”有了硅谷“巢”

来源: 气象小秘书
2024-06-29 00:48:27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题:陈凡:南繁“候鸟”有了硅谷“巢”

  中新社记者 薄雯雯

  “南繁,简单来说就是冬天到南方去繁育种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无论是公开场合发言还是接受媒体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院长陈凡总是不厌其烦地介绍。

  “南繁并不是地名,而是指海南五指山以南区域冬天气温超过16摄氏度,这样种子可以多繁一代,加速育种进程。”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有70%经过南繁“洗礼”。

  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农业科研人员就开始利用海南的纬度、温度优势,聚集在三亚等地开展南繁育种工作,加代繁育良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陈凡的南繁时光始于20年前。2004年冬天,在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南繁育种基地,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前,时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钱前与陈凡搭着肩,拍下一张合照。

  每当看到这张照片,陈凡都会有所感触。“钱前老师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我们一起在地里头做水稻研究,他提供种质资源,我们围绕资源去做基因挖掘,建立了很好的关系。”陈凡回忆,早些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钱前老师把床让给我,自己睡在地上,甚至连洗个热水澡的地方都没有。”

  “当时是‘候鸟式工作’”,陈凡解释,由于当地尚不具备科研条件,只能冬天在这里获得实验材料后,再回到各自的研究所分析。就像追赶太阳的候鸟,陈凡每年在海南、北京两地间“飞来飞去”。

  陈凡说,在南繁这件事上,几代科研人员接力长跑,选出来的品种真正解决了吃 饱问题。“如今海南自由贸易港已具备打造新科研平台的条件,这就是为什么要建设南繁硅谷。”

  2018年,南繁科技城开始筹建。用陈凡的话说,南繁科技工作者开始有了自己的“巢”。2021年5月,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成立,陈凡受聘为实验室执行主任,真正在海南安定下来。

  陈凡表示,实验室一方面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转变传统的“候鸟式”育种,一方面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融合。

  不久前,中国官方印发《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要努力把南繁硅谷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平台和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陈凡对此表示,想要实现粮食提质增产,需要突破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培育重大新品种。他介绍,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已被应用于种业。“我们现在有无人机,有相应的检测分析手段,还能借助分子手段来实现技术迭代。”

  目前,中国正在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陈凡建议,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顺畅运转。

  2024年春天,陈凡与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钱前在北京重聚,在人民大会堂前又合了张影。与20年前眉头紧皱的表情不同,这次两人露出了微笑。(完)

  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简·弗雷泽表示,维持美国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出现温和经济衰退的预测。

  本次展览在展出兰花的同时,还展出了近百幅兰花书画作品。连日来,市民游客走进大自然里的“画”展,品味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大餐”。

  譬如通过互联网医疗,与养老机构签订医养协议的医院可每周定期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以及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提供健康指导、疾病预防等服务项目。

  住澳门地区河南省政协委员李自松表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黄河大合唱》是代表爱国精神的音乐作品之一,其曲作者冼星海就出生在澳门,澳门有冼星海纪念馆、冼星海大马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每次进入电缆隧道巡检,都需要工作人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们在观察时,脚下快速移动,脑子高速运转,只要发现些许异常,就要放慢行走速度。

陈添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