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推国际公共产品,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注入强信心

来源: 奥一网
2024-06-13 23:04:03

  【中国网评】中国再推国际公共产品,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注入强信心

  11月28日至12月2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 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举办。继2018年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第一届进博会在中国举办之后,“链博会”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也落户中国。它将成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平台、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载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实践。它是中国为维护全球多边经贸体系打造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展现出中国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博大胸怀。

  供应链是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是工业经济的命脉。它的稳定畅通,对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合作跨越山川大海,为各行业降本增效,以廉价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增进全球消费者福祉。全球供应链合作是投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产业全球化、要素流通配置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有着深厚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在全球产业界、贸易界、金融界有着广泛的共识。特别是在当前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应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发展,为新技术新应用的加速落地注入动力,从而推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助力世界各国更好应对时代挑战。

  与此相对,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致力于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持续贡献力量。习近平主席曾深刻指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愿同各国一道,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这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有着非常清晰的规律性认识,也展现出中国坚持推动全球开放合作的大国担当。

  首届“链博会”的成功召开,便是对中国开放合作理念的深入践行。据悉,本届展会将有515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吸引1000余名中外政府部门、工商界、有关国际组织代表和专家学者等参会。其中,来自美国的参展商数量超过预期,占境外参展商总数的20%。展会“国际化”亮点凸显,也证明了“坚持拆墙而不筑墙、开放而不隔绝、融合而不脱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中国理念才是人间正道,符合全球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展会还设置了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等五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契合了当前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为全球供应链深化合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搭建了新平台。

  “链接世界,共创未来”。首届“链博会”的主题凸显中方的办会理念,也体现出中国致力于以自身现代化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新机遇的大国情怀、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理想始终如一,为全球供应链稳定注入强大信心。希望各国工商界人士能够借此机会,加深彼此的理解和认识,强化供应链上下游的融通合作,为新时代新挑战下的经济全球化继续逐浪前行共同助力。

  太空有多神奇,建造“太空之家”就有多震撼。火箭、飞船组成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穿梭大气层;“天和”“问天”“梦天”依次就位;天舟五号首次实现2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世界纪录……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空间站3个舱段成功发射入轨,形成三舱“T”字基本构型;神舟十二号、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航天员接力“太空出差”,完成了在轨科学实(试)验、太空出舱、“天宫授课”等活动。

  作为国内知名大型文化科技集团,华强方特施行“文化+科技+旅游”发展战略,厦门方特主题乐园以高科技项目体验、绚烂城堡烟火秀、大型主题演艺等丰富内容为广大游客提供文旅新体验,成为厦门环东海域的旅游新名片。

  当日清晨,自新界天水围前往深圳湾口岸的大巴车上,民众们难掩激动。“要回家啦!”有乘客喊了一声,顿时引来车内共鸣,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早晨6时起,深圳湾口岸陆续有民众拖着行李箱前来,他们之中,有因疫情多年未回家的内地“港漂”,也有回内地探亲的香港市民,还有自海外经香港转机的旅客。

  关键时刻,上海启动绿叶蔬菜应急保供机制,千方百计抢播抢种,自产绿叶菜从日上市不足1500吨恢复到3000吨以上。蔬菜更足,民心更稳。

  “觉得来乡村创业可能还是要看性格,这里适合喜欢安静做事,然后动手能力较强的人。而没有暖气、外卖匮乏,则会让一些习惯城市生活的人知难而退。”关佳蓉称,房租低、停车方便、运营压力小、人际关系简单,是不断有人来村里创业的主因。

  香港往返珠海班线继续维持线上购票服务。8日14时,记者点击进入该穿梭巴士官网,信息显示,8日和9日香港至珠海方向分别安排入境大巴33个班次,其中9日零时、2时、21时和22时的车票将近售罄。(完)

林美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