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种地”有解

来源: 慧聪网
2024-06-29 12:38:37

  谁来种地?这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聚焦解决这个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具体如何推进?还面临哪些挑战?来听听各方声音。

  农村劳动力 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我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是有感情的,有时间就爱往地里跑跑看看,忙点也乐意。”聊起种地,代远富说,“年轻人如今在城里工作的多。村里种地的基本都是像我这个年龄段的,有的比我还大,咱这帮人再种一二十年,以后谁来种地呢?”

  在各地农村,与代远富有着类似疑问的不在少数。前不久,一些地方发布了关于“谁来种地”问题的调研报告,西部某省份的调研显示,农业从业人员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4.7%,种粮副业化、老龄化、兼职化现象突出;中部一地级市的调研显示,务农主力军集中在51岁到70岁,约占务农人群的63.58%。

  “谁来种地”是一个现实问题,并非这两年才形成。2012年7月,当时的农业部就曾对此作出回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一些地方农忙季节缺人手问题越来越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2020年农业农村部的一份文件也明确指出,“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日益凸显。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分析,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较为普遍,的确面临着农业“后继乏人”“谁来种地”等问题。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55岁及以上的占比33.6%,从近年一些地方的数据来看,这一比例有上升态势。

  “这背后,一方面是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以及农村劳动力数量的下降,数据显示,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21年的64.72%;相应地,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从70.53%下降至22.87%。”钱文荣说,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2010年分别高出8.83和7.66个百分点。

  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

  挑战之下,“谁来种地”咋解?

  钱文荣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强调有人来种地,也得重视在这一过程中让各方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答案之一。

  “自从村里有了合作社,我这种地问题算是解决了。”在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小王庄村,逯传先前几年把自家几亩地入股了合作社,“年龄大,种不动地了,合作社接手后,咱不用下地干活,年底拿现金分红,比原来自己种的收入还高。”

  逯传先所说的合作社是小王庄村的康鑫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如今全村有100多户入股其中。合作社理事长万安杰表示,针对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多、土地撂荒等问题,村里在2018年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以机动地、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统一管理,推动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农民和村集体共同增收。“经过几年发展,入股土地由最初的353亩增加到现在的超1100亩,每股收益由400多元增加到600多元。”万安杰说。

  农业专家分析,当前,中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他们既联结了小农户,把一些农民不愿种、种不了、无人种的土地集中起来,解决了“谁来种地”问题,又具有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等特点,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率,让多方从中受益。

  根据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的数据,全国有种粮家庭农场176.5万个、种粮合作社54.2万家,种粮家庭农场场均种粮面积148.8亩,农民合作社社均拥有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面积460.1亩。半数以上的家庭农场年经营收入在10万—50万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年净利润11.6万元。全国农民合作社成员中的普通农户占比95.5%,农民合作社年经营收入6309.2亿元,成员人均可获得盈余二次返还1460.4元。

  在钱文荣看来,以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亩均收益总体相对较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是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近年持续扩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当前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存在规模小、管理弱等问题,还得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水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很好体现了这一点,各地应就此加快采取措施,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让小农户获得更优质便利的服务

  规模化经营显成效,但“大国小农”仍是中国的基本农情。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中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还要帮助小农户更好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在此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可或缺。

  聚焦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少地方近年作出积极探索,土地托管服务成为其中一大亮点。专家介绍,土地托管服务是指农民把土地委托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土地仍是自己的,每年产出的收成也是自己的,期间农民只需支付托管费。相关测算显示,实行全环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农户,一般可提质增收15%—20%。

  在安徽省亳州市,三义镇农户郭中平是土地托管服务的受益者之一。她表示,自家土地没托管之前,丈夫到了农忙季节就得从外地赶回来抢收抢种,之后继续出去打工,不仅人累得够呛,来回路费、那阵子少拿的工资也是不少钱,“现在把地全程托管给专业组织,他们的机械化作业、技术管理水平更高,用不着我们操心。这两年,我家种的强筋麦亩均收入基本能有1500元左右,可不低了。”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22年开始,全市围绕粮食生产各项环节推行“全托管”模式,在试点镇村开展“供、耕、种、管、收、售”六位一体服务,目前粮食生产“全托管”面积已超80万亩。接下来,亳州还将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社会服务,把农户“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划算”的事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力争到2025年全市涉粮社会化服务组织增至2850个,粮食生产“全托管”面积发展到160万亩。

  除了全程托管,为了充分保障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根据农民的意愿和生产需要,各地还发展了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等多种模式,例如播种环节的代耕代种、田管期间的灌溉喷药、收获时的机收服务等。随着托管等各类服务发展,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7万个,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

  钱文荣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也存在对小农户服务的覆盖率不够高、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应继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让小农户获得更加优质便利的服务。

  第三,要抓住政策重点。中国目前的政策重点应是降低育儿成本和缓解工作—家庭矛盾。育儿成本主要体现在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上,要加强对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监测,重点治理突出问题。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规范教育培训市场。通过面向育儿家庭提供住房补贴、购房优惠、保障住房等措施降低育儿的住房成本。加快0~3岁社会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设速度,除了建设传统的公办、民办托育机构以外,应鼓励多种形式托育服务的发展,包括发展企业托育服务、兴建家庭托育点、支持隔代托育照料、实现幼儿园向下延伸等,目标是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安全、便利、普惠的托育服务体系。进行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覆盖孕期、育儿期在内的亲职假制度,设计合理的假期成本分摊机制,让假期能落到实处,缓解年轻人特别是女性的工作—育儿矛盾。

  “华盛顿还拉拢了盟友,日本周五早些时候表示,将扩大对尖端芯片制造技术出口的限制,加入芯片三方协议的另一个主要供应商荷兰,也唯美国马首是瞻,决定实施类似限制……”

  无论在欧洲还是中非,瑞士和中非共和国物理基金会主席 Klaus SCHUSTEREDER都看到了同一个情况——医务工作者人手不足。因此,在 Klaus SCHUSTEREDER看来,培养专业的医务人员非常重要。他认为,中国近年来在技术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应加强医务工作者、病毒学家、疫苗研发人员等专业人士的合作,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吸纳上述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英雄从未远去,我们不会忘记。王伟,请放心,中国的海空实力早已今非昔比,现在的我们,每一天都比过去更加强大,我们将替你巡航,替你守护神州大地!

  对于应对下一次大流行疾病,约翰森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当前有很多基因测序和基因学、免疫疗法的研究工作正在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基础医疗,这有助于加快疫苗的研发过程。相信下一次流行性疾病开始时,能够快速确认病毒是什么,迅速开发疫苗,并提高疫苗的有效性。

  公开履历显示,刘小明出生于1964年,江苏扬中人,东南大学道路工程专业学士、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硕士。1988年起在北京工业大学工作,1997年11月起历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部主任、“211”办公室主任,2000年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崔凤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