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资金借道公募加速涌入港股市场

来源: 中青在线
2024-06-29 09:07:49

  ◎记者 何漪

  港股资产的吸引力逐步提升,内地资金借道公募基金加速进场。截至6月27日,今年以来,已经有超过17亿元资金买入沪港深ETF;同时,国新投资积极认购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首发份额,持续释放积极信号。

  在业内人士看来,港 股市场反弹后,投资者情绪有所好转。随着房地产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陆续推出,经济基本面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预计海外资金将回流港股市场,增配港股资产。

  资金借道ETF流入港股市场

  近日,中国国新旗下国新投资官宣认购南方基金、广发基金、景顺长城基金旗下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首发份额,传递了坚定看好港股央企上市公司长期价值的积极信号。

  最新消息,南方基金、广发基金、景顺长城基金旗下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正式成立,成立规模分别达到11.1亿元(人民币,下同)、11.65亿元、11.25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ETF成立后,为港股市场带来了34亿元增量资金。

  记者注意到,年内还有平安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ETF、工银瑞信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股票ETF等新基金成立,吸引了不少资金进入香港市场。

  作为港股市场的重要力量,沪港深ETF在年内获得大量资金流入。截至6月27日,沪港深ETF年内吸金超过了17亿元。以永赢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股票ETF为例,该ETF在6月27日基金份额达到9.87亿份,较去年底的1.11亿份增长了789%。按照成交均值1.2141元计算,年内大约有10.64亿元资金借道ETF布局市场。

  此外,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ETF(QDII)、博时恒生医疗保健(QDII-ETF)等QDII-ETF年内吸金超过2亿元,陆续流向港股市场。

  重仓大量优质公司

  机构投资者对港股资产的偏爱不减。据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一季报末,有2893只公募基金(各类份额分开计算)持有302只港股。据测算,公募基金投入大量资金买入港股资产,持有港股的总市值达到3230亿元。

  华南一位基金经理表示,港股在年初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腾讯控股等不少股票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出现明显错杀。“港股市场有不少优质上市公司,基本面呈现出明显的拐点向上信号。因此,年初时,坚定买入了一些优质港股资产。”

  前海开源基金副总经理邱杰、尚正基金副总经理张志梅等多位公募基金经理都明确表示,在一季度增加了港股配置比例。“经历了长时间、大幅度的调整后,港股市场出现了比较好的配置机会。”邱杰说。

  持续看好港股后市机会

  展望未来,融通基金基金经理何博认为,港股大概率呈现出上有顶、下有底的格局,维持区间震荡。相较于海外市场,港股属于估值洼地;相较于A股市场,港股股息率更具吸引力。一旦在政策面、基本面、资金面出现利好催化,叠加空头回补,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反弹行情。

  华南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认为,不少优质公司盈利持续扩张,乐观看待港股市场走势。如果国内政策持续释放利好、经济数据逐步回暖,有望支撑港股市场的整体表现。

  何博还谈到,泛红利主线下,一些传统行业资本性开支收缩,现金流改善支持扩大分红比例,新兴行业强化股东回报,头部互联网公司推出分红和回购双重举措,能够较好地支撑相关公司的股价表现。投资上建议关注高景气主线板块:一是竞争格局改善后,教育、快运等细分行业盈利能力提升;二是公用事业具有涨价潜力;三是AI相关领域有不错的机会。

责任编辑:郝欣煜

  而从未来的行业发展状况来看,能源行业的高景气度仍将延续,“2023年欧美等国出现衰退的概率增加,对国际能源价格的冲击愈加明显,因此能源价格的外部因素较弱,但国内在加速推进经济复苏,能源价格内部因素的支撑作用仍然明显,因此对能源企业而言依旧是利好。”沈萌说。

  这一问题对北交所而言则更为严峻。北交所企业规模明显小于境内外可比交易所市场,从市值规模看,约87%的北交所公司市值低于15亿元。境内外成熟市场经验表明,中小市值股票通常面临流动性低的问题。

  今年,除了常规活动,袁长庚还计划在昆明市周边游览、去滇池看候鸟。“旅游算是年俗吗?我认为算,因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袁长庚举例说,“十年前,如果有人提出旅游过年的方案,长辈可能会强烈反对。可现在,一家人到一个旅游区度过难得的团聚时光并不少见。‘年俗’二字的关键在‘年’,‘俗’只是我们对生活的安排。这些安排每年也许不一样,但不变的是我们对新一年的期待和向往。”

  “2022年11月的时候,二手车市场的负责人曾通知我们二手车经销商,11月特别是12月大家都忙着处理手头库存车。”环京地区二手车商陈先生告诉记者,2022年规模大的二手车商库存车较多。

  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春节是消费旺季,此时开展营销活动持卡用户接受度高,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餐饮、出行等均是春节消费主流,而与线上场景结合、与线下商家深度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strong>新春走基层|巴山深处小年日 农家院里暖融融</strong>

林欣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