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高考结束后这些骗局要警惕

来源: 潇湘晨报
2024-06-14 11:35:02

  骗局一:谎称可以“提前查分”

  高考结束后,不法分子会利用部分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态,通过群发诈骗短信,谎称有“特殊渠道”可以提前查询高考成绩,并附有“查询分数”的网址链接。考生和家长如果在网站中输入身份信息、准考证号、银行账户信息等信息,银行卡里的钱财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转走。

  【提醒】高考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及查分网址,不要轻易点击陌生短信、邮件中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

  骗局二:谎称有“补录名额、内部指标”

  这类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不法分子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还有些不法分子会谎称,有特殊渠道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以此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

  【提醒】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需要收取保证金、指标费的“特殊渠道”入学,都是诈骗 。

  骗局三:伪造录取通知书和虚假网站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的录取短信,让考生将学杂费等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类似骗局还有制造虚假的钓鱼网站,其目的就是骗取学生的生活费、学杂费。

  【提醒】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有鉴别真伪的意识,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进入,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骗局四:提前申请“助学金”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生相关信息后,冒充高校老师或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谎称可以对困难考生或者成绩优异的考生提前申请或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同时,以“再不领就过期”的名义,要求考生提前支付“手续费”,从而实施诈骗。

  【提醒】如果考生和家长接到自称是高校、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声称要发放“国家助学金”“助学扶助款”的,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向高校、教育等部门核实真伪。

  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唐风表示,高考结束后,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考生和家长“熬”不住的焦躁情绪实施诈骗。高考骗局虽然花样繁多,但所有骗局都围绕一个“钱”字,凡是涉及钱财,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基于生活服务类商户开工营业情况构建的生活服务业经营活力指数显示,该指数1月底升至103.2,较上月提高近11个点。其中,住宿业、旅游业商户经营活力指数增长迅猛,分别较上月提高35.2、41.9个点。

  “由于商业意外险的商业属性,有成本核算和盈利考量,长期来看,还是应建立一套社会保险属性的保障机制。”王天玉说。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杭州2月9日电 题:浙江聚力吸引全球投资合作 外资企业话信心谋未来

  招聘工作仍在火热进行的同时,新入职员工培训也已展开。多位近期入职郑州比亚迪的员工,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其在各地工作生活的场景,被派驻学习的厂区分散在西安、济南等。

  山东要求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对国内高校毕业生和国(境)外留学人员一视同仁。同时加大技术技能人才招录力度,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平等竞争机会。

  “与以往的人工神经网络相比,预训练大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规模足够大,深度学习网络的层数多、连接多、参数多。”IDEA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认知计算与自然语言研究中心讲席科学家张家兴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012年前后的深度学习网络只有几百万参数;2018年前后主流的预训练模型达到1亿参数;目前被证明非常有效的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已有几千亿参数,短短几年时间提升了几千倍。

吴佑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