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探寻绵延千年的生态智慧

来源: 证券时报
2024-06-12 23:19:57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系列报道《文化中国行》,带您探访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品味生态智慧的文化底蕴。

  6月初,太湖流域的夏粮进入了收获的季节。“苏湖熟,天下足”,如今人们对江南的“鱼米之乡”耳熟能详。鲜为人知的是,上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水乡泽国,并不适宜农耕劳作。让广袤滩涂变为千里沃野的,正是当地特有的水利灌溉工程——太湖溇港。这一条条从太湖向内陆延伸的人工河,就是溇港。“高为菜地、低为水田、塘中养鱼”的精耕细作,造就了我国最富庶的粮仓和丝绸之乡。

  时至今日,生态循环的智慧仍在传承发展。新一轮水稻播种前,农户们在田边抓紧补种苜蓿,这样能更好地维持田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

  同样在长江下游的江苏兴化,历史上一度是黄河夺淮入海的“洪水走廊”。在这样不利的环境下,当地百姓积极抵御洪灾、开垦荒地,逐渐形成了撑着小船去种田的垛田农业模式。

  罱泥是垛田独有的农活儿,将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河底淤泥取出来,作为生态肥料浇灌田地。如今,挖掘机开始代替人工罱泥,不仅能增加土地肥力,还能给河道清淤,改善水质。

  千里之外的成都平原,此时水田如镜,插秧繁忙。像这样流淌着一泓清水的灌渠,在当地有大大小小3万多条。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都江堰。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伟大水利工程,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修建而成。从此,四川盆地由旱涝无常变成了天府之国。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如今,竹笼、干砌卵石等传统堰工方式,经过与现代技术和材料结合,继续造福百姓。新建成的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能够实现水资源分配从源头到田头的“一键直达”。

  在陕西秦巴山区,凤堰梯田的风景和名字一样富有诗意。层层叠叠的梯田、散落田间的房舍、忙碌 插秧的人们,好似一幅山水田园诗画。

  凤堰梯田是陕西秦巴山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梯田。“田、渠、塘、溪”组成的灌溉体系,以最简易的工程设施、最少的维护保养、可持续的工程管理,实现了最有效的自流灌溉。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 李权兵:借用自然之力,用山地之势,和我们所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理念很契合。就像是树状毛细血管系统一样,保证了梯田的灌溉水源供应。

  融入自然之美的人类智慧,完美诠释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置身中华文明的生态图景中,眼前就是最美的中国。

  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称,在两岸军事对峙时期,遍布于金门海岸的上万枚地雷,对金门的经济与生命财产伤害更大,至今仍是金门人心中的伤痛。金门海岸布满地雷不时造成居民伤亡,有农民因驱赶牲口时,不幸踩到地雷炸断四肢,也有民众为了捡拾废铁拿去卖而引爆地雷造成伤亡。后来两岸关系和缓,台军于2007年成立排雷大队,7年才完成任务,移除10万枚地雷,但是近2年来金门发现未爆弹、地雷新闻仍时有所闻。

  各地从去年底开始就马不停蹄规划2023年出境行程。例如深圳已锚定113场境外重点展会,嘉兴已开始筹备组团参加2023年1月10日至13日举办的法兰克福国际家用及商用纺织品展览会,甚至还列出了2023年出境“双抢”团计划统计表。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白云怡 杜琼芳】据《环球时报》记者11日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中韩国际客运航班每周实际运行60余班。韩方因对来自中国旅客采取入境检测等加码措施但承接能力有限,取消了部分中韩间往来航班。

  台湾《中国时报》在社论中说,在美国的推演中,你可以看到台湾电力、水力设备全毁,沿海的攻防战争,以西部最为激烈,解放军转而从东部上岸攻打台北,沿海战况惨烈…这中间,唯独没有3个字:台湾人。是的,就是寻常的人民,完全没有人在意。难道台湾只能当美国棋子,用2300万人的生命,毁灭台湾人的家园,去成就美国的帝国霸业?

  前不久披露的美国智库的兵棋推演,结果是把台湾岛变成一片废墟。如果你以为这些不过是那家智库的一家之言,那就错了。近几年,特别是去年以来的很多信息显示,美国政府真的是在做如此阴险的打算。16日,岛内舆论就炸锅了,因为美国的一项对台军售,计划把台湾岛变成“地雷岛”。

  2020 年遵义道桥将部分公司债券募集资金转借给其他公司,遵义道桥时任董事长谢远驰负有主要责任,公司和谢远驰收到证监会警示函。

王德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