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痴”父子保育长江“水中大熊猫”

来源: 观察网
2024-06-29 02:15:19

  中新社宜宾6月28日电 题:“鱼痴”父子保育长江“水中大熊猫”

  作者 王利文

  “通过这个类似‘身份证’的超声标记,我们能追踪长江鲟的行踪,观察它们在野外的种群状态。”27日,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轻轻抱起一条又一条亲手培育的长江鲟亲鱼(用于繁殖的成年鱼),把它们放归长江。

  今年,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精心培育的约2.8万尾长江鲟鱼苗和100尾长江鲟亲鱼,在四川宜宾江安县被放流。它们背负着复苏种群的重任,重返世代生存的滚滚长江。“亲鱼能提高繁殖成功率,鱼苗能出色地适应自然环境。”周亮解释道,鱼苗和亲鱼共同放流意义深远。

  作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长江鲟,是一种古老的脊椎动物,在研究地球气候变化和鱼类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与中华鲟不同的是,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及其各大支流中,只在长江内短距离洄游。此前,受多重因素影响,长江鲟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在202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野外灭绝。

  扩大增殖放流规模,是恢复水生动物野生种群的重要措施。多年来,中国多家研究机构聚焦珍稀水生动物保护。而周亮与他已故的父亲周世武,已在这条道路上坚守了30余年。

  1993年,周世武牵头成立了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成为中国最早从事长江珍稀鱼类研究的民间组织,并将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周亮召回。两代“鱼痴”自从接力,开启了保育长江鲟、中华鲟等珍稀鱼类资源之路。

  在宜宾长宁县的养殖基地中,今年52岁的周亮穿着防水裤,敏捷地爬下水巷,跳入鱼池。他轻抚着一条从身旁悠然游过的百余斤大鱼说:“它是研究所最早的一批鱼苗,年龄与我的工龄相当,已经超过30岁。看见它,总会想起研究所初创时的往事。”

  周亮回忆,当时,购买鱼种和改善养殖环境,几乎耗尽了家中所有积蓄,后来全靠母亲在学校教书的工资支撑整个研究所运行。父子二人不得不早出晚归地挖蚯蚓喂养鱼苗。

  通过不懈努力,研究所先后建设了涵盖水库水、冒泉水等不同水质环境的养殖基地。继1998年长江鲟人工繁殖成功后,研究所在2004年规模化人工繁殖实现重大突破,为该物种延续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于2007年进行首次增殖放流。截至目前,研究所已放流长江鲟鱼苗40余万尾、亲鱼400余尾。

  “种群重建和自然资源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周亮解释道,放流的长江鲟鱼苗存活率仅约3%,其性成熟至少需要6年时间,每一个阶段都是新的挑战。接下来,周亮计划联合中国其他科研机构,深入分析影响长江鲟野外繁育的主要环境因子,促进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

  “不久的将来,这些水中精灵一定会在长江中生生不息。” 望着那些将沿江一路向东游去的鱼群,周亮满怀信心地说。(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深圳1月29日电 (朱族英)深圳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23年首批重大项目开工仪式29日在深圳举行。此次新开工项目共266个,总投资约329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535.6亿元。

  同时,龙眼肉可补心脾、益气血,适当食用,对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失眠有一定疗效。

  据了解,专家指导组将深入主产县市和乡镇,进村入户到田走访农民,实地查看灾情、苗情、墒情和病虫情,调查了解春耕备耕进展和存在的突出困难,因地制宜开展指导服务,落实小麦促弱控旺、浇水补墒、防冻抗寒、防病治虫和油菜清沟理墒、摘除冻薹、叶面追肥等措施,全力以赴夺取夏季粮油丰收。

  “南繁的环境是育种人的天堂。”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番茄课题主持人戴忠仁是第一次来海南进行南繁育种,他带来的番茄在育种过程中因病损失了不少,“这也有好处,说明剩下的两株番茄苗抗病能力强,其中一株长势还特别喜人,这是宝贝一样的材料”。

  据统计,大年初一至大年初六,浙江自然博物院共迎客9.2万人次,想去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过年得拼手速,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也是热门打卡点。

  刘刚则告诉记者,这个春节,自己和同事们除了赶工iPhone 14系列产品的订单,也多次参加了富士康组织的复工复产的一系列培训课程,关于富士康郑州园区正在规划iPhone 15系列生产场地、更换新生产设备的说法,也成为刘刚与同事们的热议话题。

陈珮青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