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地标要“长在大众审美点上”

来源: 中华网
2024-06-16 01:53:33

  长约百米的围墙上,白色字体和黑色祥云及花朵图案制作成主题浮雕,形成一道黑白对比强烈的文化墙。相关图片上传网络后,引发广泛热议。很多网友吐槽,墙面的图案和色彩有些不妥,“远看像灵堂,近看才知道是文化墙”。

  街道上的文化墙,是展示人文风貌的窗口,也是城市里的一道风景线。然而,从当地市民和网友的评价来看,这样一道设计“别致”的文化墙,却因为缺少审美价值,让人难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面对外界争议,当地拿审美多元化来解释,恐怕缺少说服力。

  所谓众口难调,审美也一样。对于美的判定,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标准。问题在于,既然是公共文化地标,起码要“长在大众的审美点上”。如果只是审美不一,那么该如何解释,为何网上对文化墙是吐槽声一片?

  尊重审美的参差多态,不等于把很多人都认为丑的事物,非说成是美的。正如网友所言,“要大家看着美才叫美”。用审美不一来回应争议,难免让外界觉得,这是在指责民众不会也不懂得欣赏美。

  当地设置文化墙的初衷,是想展示本地的人文风景和老街景图片,呈现岁月沧桑的效果。但从观感来看,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传播展示效果,反而制造了一种让人不适的氛围。有市民吐槽称,“看上去阴森森的,有时候晚上从这里过还有点害怕呢”。本该吸引打卡的文化地标,变成了市民“避而远之”的场所,毫无美感可言。这一巨大落差,也证明了文化墙在创意设计上并不算成功。

  一个具有美学价值、能彰显城市气质的文化地标,一定是充分尊重大众审美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地标的设计,当然应该凝聚更大的审美共识,它不仅是一个审美议题,也是个关系到城市管理、 民意吸纳的程序问题。所以,让人好奇的是,在文化墙的设计过程中,是否征求过民众意见?在初步确定设计方案后,有没有收集市民的意见反馈,并据此进行修改调整?

  据最新报道,当地表示将把征集到的专业人士意见和市民建议进行汇总,对构图、色彩等作出调整完善,并形成整体提升方案,抓紧施工。审美越是多元化,越是没有统一标准,越应该让大众参与进来。集聚民意、汇集民智,才能凝聚共识,形成的设计方案才能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

  社交媒体时代,一面呈现地方人文风貌的文化墙,有了更大的传播潜能,充分展现城市的建筑特色与美感,才能够吸引人们驻足打卡。而所谓的美感,不仅建立在一定的设计水平、创意功底之上,更建立在互动式的决策治理程序上——尊重民意,才是真正的城市管理之“美”。

  1月19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介绍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健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和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

  1月6日,商务部召开2023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随着国潮消费持续升温,老字号备受消费者欢迎,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老字号线上消费同比增长30%。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发现,2020年以来,九次方陆续撤出多家曾经参与投资的“大数据公司”,如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山西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德阳智城大数据产业有限公司等,其中多数公司的股权已完全由国资控制。

  在他看来,政府数据资产运营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生产“自来水”,实现数据资产化。“在经过脱敏、清洗、建模、分析等流程后,海量数据就由可开发的‘地下水’变成商业上可用、公众可感知的‘自来水’,这些‘自来水’数据将会被应用于各个领域。”这难免让人想到城投平台公司对土地进行平整等熟化操作。

  随后,九次方的定位被明确为“政府大数据资产运营商”,王叁寿曾把公司比喻为城市的“自来水公司”,数据就像“地表水”和“地下水”,公司要做的就是把“地表水”和“地下水”汇聚、利用起来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实现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激活北京市政府这二三十年来的数据资源,就相当于10个阿里巴巴。”

  纪监部门点评:张炳政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廉洁纪律和工作纪律,构成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在党的十九大后仍不知止,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应予严肃处理。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有关规定,经海关总署党委研究,决定给予张炳政开除党籍处分;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海关总署纪检监察组研究,决定给予张炳政开除公职处分;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山西省监委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物一并移送。

林信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