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苦竹子”长出“甜日子” 新乡贤助“亿元村”文化振兴

来源: 腾讯新闻
2024-06-15 04:38:56

  中新网杭州4月18日电(郭其钰 张淇)当宛如天籁之音的中国竹管乐响彻世界,鲜为人知的是,全球85%以上的竹笛都产自浙江杭州余杭区中泰街道的一个乡村——紫荆村。这里有全国唯一的“苦竹种植资源库”,每年生产销售竹笛超450万支,全产业链产值达3.5亿元。

  一支支竹笛吹响了紫荆村的“共富曲”,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3万元。物质富裕的背后,作为浙江省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笛文化也吸引越来越多新乡贤回乡,以产业为基,以文化铸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支竹笛看似简单,却要经过72道工序,每一道都要求精益求精,中泰竹笛也因浮雕精美、笛音嘹亮而受人们喜爱。”直播间里,新乡贤蒋冰泽正在介绍中泰竹笛的制作过程,他回乡后自创品牌乐器厂,开拓网销渠道,紫荆村也成为他“梦开始的地方”。

  新乡贤的回归,为紫荆村带来了新活力。许多在外闯荡的“笛二代”纷纷回乡创业,他们有的专注于制笛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有的则投身电商销售领域,不仅为竹笛产业带来了技术和资金,更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走进紫荆村新乡贤共富实践基地,新竹艺术团正紧锣密鼓进行排练。艺术团成员由紫荆村的“笛二代”和新乡贤组成,他们大多毕业于专业院校,不仅技艺精湛,更怀揣着对竹笛文化的热爱。

  伴随着笛声长大的黄毓是土生土长的紫荆村人。她的父亲黄卫东是紫荆村第一批学习制笛的村民,也是竹笛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一名“笛二代”,黄毓不仅传承了父亲制笛的“好本领”,吹笛技艺更 是了得。

  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后,“90后”黄毓回到紫荆村,成立自己的竹笛培训工作室,为竹笛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鲜血液。

  一方水土,十里乡贤。借力新乡贤资源,紫荆村创建了紫荆笛音“共富工坊”,邀请音乐老师、制笛带头人、演奏大师等新乡贤人士担任讲师,通过开班培训、工坊派单,带动当地妇女、残疾人等8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

  “如果没有共富工坊,就没有现在的我。”残障人士鲍丽韵曾是一名公交司机,因意外失去双腿。共富工坊成立后,她凭借分配到的竹林和专业培训,创办了年产值约200万元的竹笛厂,“以竹为足”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竹子要长得旺,笛声更要传得远。紫荆村党委书记鲍明远介绍,当地成立了行业协会,打造“中泰竹笛”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依托竹笛夏令营、笛箫文化公益课堂、竹笛人才文化艺术交流周等活动,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节苦竹富了一方百姓。如今的紫荆村在新乡贤助力下,从单一产业走向农文旅融合,从家庭小作坊走向共富大工坊,成为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中国竹笛第一村”。(完)

  演出由中国煤矿文工团优秀的艺术家乌兰图雅、王玥波、尹晓娇、吴彦凝等联袂呈现,精心的编排、高质量的演出为顺义的观众奉献了一台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

  24.歌曲《未来我来》

  作为水彩艺术大国,中国有学术严谨的院校体系和庞大的职业艺术家队伍,尤其近年来,随着中国水彩艺术家不断参与国际大赛并屡屡获奖,中国水彩画已经成为全球水彩艺术领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暖阳照进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贡嘎大道,这里的过渡板房安置点装扮一新,大红灯笼挂在家家户户门口,随微风摇摆。蔡阳村村民邹先华从屋檐取下一块腊肉,前往公共厨房,准备为家人炒一道蒜苗腊肉。

  2013年2月8日,除夕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地铁施工现场、派出所、环卫站、出租客运公司,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向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各条战线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应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问题技术工作专家组于1月16日起访问日本,继续对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审查。

李美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