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消费成时尚热点

来源: 学习网
2024-06-25 14:03:36

  不只是“高考加油包”,眼下,“情感树洞”“叫醒哄睡”“失恋安慰”“解压玩具”等情绪消费品花样繁多,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新理念、新现象、新趋势,正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演化为新的消费动能。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2024年,消费者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打造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

  花一点小钱,买一份快乐,情绪价值潜力巨大。当下年轻人生活节奏快,事业、学业压力大,常常会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情绪消费所带来的快速解压、放松疗愈等功能,成为一代人的刚需。

  如何才能 抓住情绪消费掘金点,做好治愈人心的消费新业态?

  用好科技资源,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年轻一代是数字时代原住民,对虚拟商品接受度良好,是数字化消费的拥趸。商家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运动、网络营销等新型手段与平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优质服务场景,促进情绪消费产品创新提质。例如,传统的心理医师收费较高且需要事先预约,“AI心理陪伴师”可24小时在线进行智能心理疏导、改善负面情绪,提供安全、廉价、便捷的情感陪伴和疏导服务。

  严守安全底线,防范法律和伦理风险。情绪消费也存在风险,如某些虚拟情感类商品打起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通过低俗类产品传播黄赌毒,甚至导致某些消费者沉迷于虚假情感而不能自拔,影响现实生活。对此,消费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提升消费体验,引导理性消费,并通过制度完善、导向引领、社会监督等协同发力,加强保护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人格尊严、情感寄托等精神利益。

  完善相关法规,注重用户的隐私保护。情绪消费品具有特殊性,密切关联个体的私密信息,“情感树洞”“骂醒恋爱脑”等典型的情绪消费都涉及大量个人隐私,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何规范行业标准,如何确定服务准入标准,如何处理纠纷,都需要规范和监管,确保数据价值被安全、合理、合法地使用,确保用户的法律权益和隐私保障。

  李春生为何主动投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在吉林省政协原副主席张晓霈主动投案后,发布了一则《主动投案才是唯一正确出路》的评论。评论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党纪处分条例明确,“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问题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分。监察法第三十一条也对自动投案,真诚悔罪悔过的,可以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作出相应规定。

  李广子解释,早期干预主要针对的是银行出现了一些风险的苗头,但风险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那么银行的风险将会不断累积,可能会对银行造成较大的冲击。

  “监管永远无法覆盖到各个方面,行业的良性发展不仅要靠监管,也需要更加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各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一起推动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沈磊建议,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监督,防止腐败滋生,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市场的作用。

  12月5日下午,江西省卫健委网站发布《江西省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措施的公告》。公告指出,除规定的重点岗位人群外,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其他人员实行“愿检尽检”。各地要合理布局核酸检测点,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该文件同时指出,更大力度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深入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组织开展“校园招聘月”“就业促进周”等岗位开拓和供需对接系列活动。

张中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