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台湾端午粽飘香

来源: 南方网
2024-06-12 04:15:13

  中新社台北6月10日电 题:台湾端午粽飘香

  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家母包的肉粽,在我心目中是‘全球第一’。这些粽子,料精选而味透,加上煮得够烂,真是无与伦比。”6月10日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年近70岁的台湾美食家朱振藩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饱含感情地回忆道。

  端午到,粽飘香。过去,很多台湾家庭和朱振藩家一样,亲手制作粽子:洗糯米、准备馅料、包裹粽叶、煮或蒸粽子。这一过程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一种情感交流。

  据朱振藩介绍,台湾的粽子种类很多,包括从浙江湖州一带传入的湖州粽,从福建同安、泉州一带传入的闽南粽,以及从广东潮州、汕头等地传入的蒸肉粽,此外还有裹肉粽及口味偏甜的江米粽等。目前,最受欢迎的,是被称为“南部粽”的煮肉粽和被称为“北部粽”的蒸肉粽;此外还流行碱粽,不少人喜欢在天气炎热时品尝。

  朱振藩的母亲来自台湾嘉义,父亲来自江苏。每逢端午,除了一定要吃包含上好五花肉、香菇等食材的粽子,他还会和家人一起“立蛋”,并把鸡蛋换为咸鸭蛋。“我父亲曾在江苏高邮待过,听说端午正阳的时候,阳气最旺的咸鸭蛋会立起来,我们也玩过,但好像我成功的概率不大。”他笑说。

  随着时代变化,如今台湾很多家庭已不再自包粽子,人们更多地选择去市场采买。朱振藩对家里最后一次包粽子的记忆,也停留在妹妹考大学之前。母亲为了让妹妹“一举高中”,包了最后一次粽子。

  不过,台湾社会仍重视端午节的情感表达。5月下旬,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志工等约70人,三天内齐心协力包制了13000余颗粽子,民众购买粽子所得款项均用于花莲地震后续救助工作。基金会表示,希望传递关怀与温暖,让端午节的意义更加深远。

  粽香满溢,善意满载。林女士在慈济 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活动上购买了粽子,她表示,端午节前夕这样的活动既让她感受到节日气氛,又能为花莲赈灾尽一份力,实在非常难得

  节日氛围下,台湾民众也通过相互赠送粽子,表达美好祝愿。中新社记者近日在台北、彰化等地看到,市面上的粽子种类繁多,除了传统市场上卖的煮肉粽、蒸肉粽、碱粽,有不少商家推出了各种新式粽子,包括冰淇淋口味的“冰粽”以及各种水果口味的粽子,并加入文化创意,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购买。

  “年轻人会喜欢更多的花样,但传统的口味我们也在坚持。”在台北经营一家粽子店的陈先生表示,时常到店里买粽子的客人以年纪稍长的民众为主,但端午节前后会迎来一波购买高峰,客人也会多样化起来。

  “粽子大家平时也会吃,但端午节是一定会吃。”陈先生表示,通过吃粽子、送粽子,体验的是一种节日氛围,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

  朱振藩对此更有体会。他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参加一场社会贤达的聚会,不只吃了粽子,还吃到了很多《楚辞》中提及的食物,大开眼界。“那个时候过节的气氛很浓,现在已有些淡了”,他说:“我还是希望,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留。”(完)

  多位纪检监察干部告诉记者,有的基层党委政府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不力,粮食购销内部管理混乱,执行粮食法规制度不严;有的粮食管理部门监管制度机制存在漏洞,对基层粮站(库)“一把手”监管“宽松软”,导致个别基层粮站(库)购买外地粮食作为本地订单粮售卖,套取国家订单粮补贴;有的国有粮食企业执行粮食政策不到位,存在虚购虚销“空气粮”、超架空期套取补贴等问题。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王宇 通讯员粤仁宣

  当然,球员经营个人社交媒体,进行直播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奋力开新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3年首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扫描

  《梅鹊图》本是南宋沈子蕃的一件缂丝作品,是故宫织绣的代表之作。缂丝是我国传统丝织手工技艺之一,采用“通经断纬”织法,织造细致,技法繁复,耗时长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面对这样一件质地柔软、珍贵精致的丝织品,剧中将其塑造为温婉柔和的宋代仕女形象,织绣图案便是她的外衣,妆面更是借鉴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妆面,着力还原其历史信息。

  还要看到,外摆餐饮、市集、街头演艺等已成为北京夜经济的组成部分。此次外摆“扩围”,也是为北京接下来的“夜经济”进行提前布局。

陈佳儒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