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学者:一面对抗中国,一面需要中国,西方陷入自相矛盾

来源: 上观新闻
2024-07-01 00:32:57

  导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年来,超越了社会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成为调节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原则。尽管当前美西方国家政府对中国采取孤立和打压策略,但大多数民众支持与中国进行理性、建设性的对话和全面发展关系。这种意识形态对抗与经济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令西方国家陷入割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当今世界所需要。

  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在这70年的漫长岁月里,尽管国际形势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性依然如故,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的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由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首次作为处理国际 关系的准则提出。它不仅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是调整国家关系的宝贵准则,其影响力超越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

  1955年,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与会各国共同发表了指导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其中囊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寻求更加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可和采纳,其全球影响力日益扩大。

  然而,今天我们目睹的是一场全球较量,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也是心理战,其激烈程度可与昔日东西方的冷战相提并论。不仅如此,某些势力,特别是那些企图削弱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正蓄意拉下一张新的“铁幕”。中国的经济成就、繁荣景象、成功的发展模式,以及在应对新时代挑战中的卓越表现,让它成为了西方国家眼中的“假想敌”。

  尽管冷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正式落幕,但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一些国家正千方百计地试图孤立中国,其中既有冷战时期的一些旧手段,也有不少新招数。

  不幸的是,我们目前面对的形势,其背后并非一个短暂的历史框架,而是美国和北约采取的一项长期战略,暗藏着巨大风险。世界将目睹一场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经济对抗,甚至有可能将走向自我毁灭的边缘。巨量的资源和力量被投入这场“新冷战”中,再加上军事对抗和心理战,全球热核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说到中国,就不能不说它的科技潜力——在数字时代,中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所以说,任何试图将中国排除在这些领域之外的行为,都不利于世界稳定。

  现代世界基本上遵循着文明发展的规律,只有沿着和平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前进,才能迎来繁荣。这一进程始于经济层面,逐渐渗透至精神领域,并最终扩展至政治对话的范畴。这样的政治对话应是友好而理智的,具有团结全人类的力量,旨在建设而非破坏。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西方对中国采取了种种心理战术,但这些国家的大多数民众仍然倾向于支持同中国进行理性、建设性的对话,全面发展对华关系。

  因此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尽管由美国及其一众西欧“小弟”们组成的帝国主义集团不遗余力地推行对华打压的政策,但商界人士却并不买账,这表明政治立场与经济利益之间存在分歧。

  尽管有人呼吁美国公司停止在华投资,或切断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但没有任何一家正经公司听从这样的“建议”,向政治压力低头。西方国家一边在军事政治方面对抗中国,一边在经济利益上依靠中国,这种自相矛盾已经成为一种不稳定的社会政治因素,在这些国家留下了深深的裂痕。

  在推动建立全球日益需要的新型社会关系的进程中,中国因素虽然没有出现在明面上,但却实际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Unfading relevance of five principles"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美轮美奂的开闭幕式、荡气回肠的赛场经典、鼓舞世界的五环相聚、精益求精的赛会组织。一年前,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再一次共享奥林匹克的荣光。

  和这对兄弟一起,孔子学院师生、中国留学生和莫斯科市民近200人当天欢聚一堂,参加书法、茶艺、太极拳等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学习中文已5年的俄罗斯姑娘妮娜说,中国春节体现了家庭团聚的重要价值,希望以后有机会到中国“完整体验一次地道的中国年”。

  “前几天雪大风急,出门迈腿都费劲。”作为草原巡防队的一名“老兵”,苏道早已习惯了在这样的天气中去巡边。

  在元宵节到来之际,“欢乐春节——走进博物馆过大年”文化体验活动4日在澳大利亚海事博物馆拉开帷幕。活动由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和澳大利亚海事博物馆共同主办,持续至5日。除了舞龙舞狮、中国古典舞、民乐演奏等表演,活动还设立书法、国画、戏曲脸谱等多个体验式工作坊。“我很喜欢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舞、传统乐器等。”悉尼市民塞普尔韦达期待通过此次活动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尽管对于这件龙形器的属性未有定论,但可以确信,它带有浓烈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色彩,且与社会身份等级紧密相关,是二里头文明中贵族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站在回望的视角,这件龙形器所展示神话动物形象,与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龙文化,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拥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连接。用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鹏的话说,这是“天经地义的‘中国龙’”。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2/05/6/2032099439592301626.jpg" alt="" />

高大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