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夏季达沃斯论坛:新前沿、新愿景与“中国力量”

来源: 黑龙江东北网
2024-06-29 14:26:33

  中新网大连6月27日电 题:解码夏季达沃斯论坛:新前沿、新愿景与“中国力量”

  记者 杨毅

  仲夏时节,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辽宁大连。6月25日至27日,以“未来增长的新前沿”为主题的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在这里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名各界代表参会,探寻世界经济增长新路径。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发展面临重要关口。未来何去何从?如何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又在何方…….论坛上,围绕新前沿、新趋势、新技术,嘉宾们碰撞观点,畅想未来。各方期待,通过世界经济论坛的思想盛宴,国际社会进一步携手,为推动世界经济共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前沿——探寻全球经济复苏之道

  世界经济论坛指出,2024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3.1%,表明全球经济正在走向新常态,不会回到过去的增长模式。

  面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困境,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期看,全球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全球科技领域发展迅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较大成就,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驱动力。

  在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看来,未来增长的新前沿更多体现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方面,应更好利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业绩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让其更好为我们服务。”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说,人工智能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既要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也要努力降低风险,促进包容性发展。

  在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与会嘉宾热议绿色能源、AI等热点话题。把握新前沿下的重大机遇,找寻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困境的“金钥匙”,成为论坛达成的普遍共识。

  新愿景——同舟共济,广泛对话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鼓吹“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让本已放缓的全球经济增长更加步履维艰。如何应对逆全球化,也是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热点话题之一。

  面对新形势,与会嘉宾不约而同地发出呼声——携手同行、共谋合作发展。

  “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各国应同舟共济、共谋发展。”南非工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布西·玛布扎说。

  世界经济论坛理事会成员安德烈·霍夫曼认为,探讨经济增长不是为了创造短期利益,而应着眼于系统的弹性,探索如何共同创造繁荣的未来。

  论坛开幕式上,越南总理范明政呼吁,世界各国需要全球化思维,可持续发展以及包容性增长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新一轮增长,要促成广泛对话,处理好各种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力量”——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大动能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备受瞩目。嘉宾们普遍表示,中国是世界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哥伦比亚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亚当·图兹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改善世界经济增长结构。中国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是世界经济走向多元化、多极化的表现,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与会外资企业纷纷表示,随着一系列扩大开放政策的推出,中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外资企业愿深度融入中国产业链,进一步投资中国、扎根中国。

  “中国的市场潜力、创新活力、经济韧性,为跨国企业在华经营提供了大量确定性的发展机遇。”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区执行合伙人吴淳说。

  日立集团研发部技术战略办公室总经理小池麻子说,中国是日立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近年来日立不断加大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力度,目前,日立集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电梯正在中国多个产业园落地。

  联通东西、众智激荡,夏季达沃斯论坛汇聚全球视野,凝聚各方共识。在新领军者们描绘的新“蓝图” 下,可以窥见,未来增长的新前沿已初见端倪。(完)

  “但是兴奋之余,定下心来,仔细一想:芯片做出来了,没有用,锁在抽屉中,得了奖,又怎样?它只是一张纸。”黄令仪心中始终不甘。

  “那时候就这么过来的,也没觉得怎么着 ,但这次坐硬座感觉到了累”,申军良说。可能自己年龄大了,也可能是平时开网约车熬夜,总之,身体不如以前了。

  实际上,中国并非对危机熟视无睹,而是理性地提出了中国方案。自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习近平主席围绕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先后提出“四个应该”“四个共同”“三点思考”,成为中方处理乌克兰问题的根本遵循原则,并最终形成了中方立场文件。

  相关报道显示,朱云此前还担任广西宏桂资本运营集团新闻发言人,广西宏桂资本运营集团所属广西融桂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一拿到项目就有钱、没有项目收入很低”的现象在大部分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很普遍,因为财政每年一次性提供的基本事业运营经费“只能保底”。比如在高能所,这笔钱主要用于“给员工发基本工资、基础的基建和修缮、水电支付等”。王贻芳说,高能所基本是靠竞争性经费活下来的,从研究所(课题组)的科研经费来看,竞争性经费占比几乎是100%。

  特约评论员 管姚:你的观察很敏锐。我留意到一个细节,甚至今天还有自媒体做起了翻译版本评点,对比诸如“隔岸观火”、“拱火浇油”及“趁机牟利”的金句提法,哪种翻译更贴切,更精准。博主的结论是,对照英国BBC同题报道,今天《华盛顿邮报》的转译版本完胜:China would neither watch the fire from afar,nor add fuel to the flames,let alone exploit the situation for profit。在我看来,美西方媒体的这种关注报道热度,正是大国分量大国影响力的具体折射。 

周佳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