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让传统典籍润泽当代生活

来源: 慧聪网
2024-06-14 01:50:47

  【文化评析】

  作者:杜羽

  日前,武汉大学宣布成立《民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据媒体报道,《民藏》将收集、整理历代与民本思想有关的文献史料,体量或达亿字。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到《复兴文库》,从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到蔚为大观的专题文献,近年来,各类大型典籍项目纷纷实施,众多文献得到系统整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修文,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发展的需要。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就会失去文化主体性,失去文化自信的根基。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修文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整理典籍,而且在于研究、利用典籍。从春秋时期孔子整理六经,到汉代郑玄遍注群经,再到清代乾嘉诸儒的考据训诂,时代不同,典籍整理的方式不尽相同;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略的六分法,到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古人对传统典籍的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永乐大典》,明代人曾有“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的期待。过去,获取文献不易,许多大型文献的编纂都求大、求全。如今,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借阅古籍的便利度远超过往,不少古籍还化身千百,有了影印本、整理本、电子版,“包括宇宙、统会古今”不应再成为绝大多数当代大型文献编纂的重要目标。新编大型文献项目更应体现对文化建设的追求、对学术创新的探索,成书的形式也未必只是动辄几百上千册的纸质书,还可以是易于传播、检索的电子版、网络版。

  当代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利用都应坚持守正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开拓新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闪耀出万般光彩,让凝结着先民智慧的典籍润泽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重组之路“一波三折”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茂名1月13日电 (梁盛 伍娜 余明彬)记者13日从广东茂名火车站获悉,12日中午,由湛江西开往广州南方向的C6926次列车上,一名男性旅客突然感到心脏不适,表情十分难受。

  过去五年,山西狠抓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省GDP从2017年的1.45万亿元接连突破2万亿元、2.5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约6%,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20位,人均GDP迈上7万元新台阶,山西在全国经济版图的地位更加凸显。

  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员会在界别提案中建议,上海可以探索和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和集聚农业全链条核心环节的优秀技术和运营团队,构建全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推动和形成业务、功能、要素紧密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而提升上海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和产业发展能级。(完)

  全国台联副会长纪斌在开营式上说,预计直接参与此次冬令营活动的台湾青年逾500人次,将引领更多台湾青年投身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台湾青年在大陆追梦、筑梦、圆梦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

  <strong>理性选择,适度消费</strong>

李建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