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陶都”窑火不熄:“Z世代”接过祖辈技艺

来源: 中华网
2024-06-12 08:31:21

  中新网吉林6月11日电 题:“北国陶都”窑火不熄:“Z世代”接过祖辈技艺

  中新网记者 石洪宇

  近段时间,在缸窑镇溪浪陶社,齐春雪每天都会守着1米多高的天然气窑口。窑火旺盛,她仔细观测火苗,窑内陶器釉面的色泽逐渐由灰色变成墨绿色。她的身旁,聚满了参观的游客,和她一起感受着窑口带来的热浪。

  25岁的齐春雪家里三代人均从事过制陶业,如今她也参与进来,师从吉林缸窑烧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刘秀利,钻研制陶技艺。

  “对家乡的泥土有情结。”烧完这窑陶器,齐春雪准备去山上再淘些土,调出适合烧制的窑土。

  齐春雪所在的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清代时因烧制陶器而得名“缸窑”,产量、品类、质量等均享誉全国,后来又有了“北国陶都”的美誉。辉煌时期,当地生产的建筑陶、工艺美术陶等陶瓷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

  齐春雪说,吉林市作为中国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缸窑的陶文化展示了满族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特点,实用性与形态质朴兼备。

  在缸窑镇的辉煌时期,从事制陶产业的逾2000人。随着水缸、坛等器皿大范围退出中国居民的生活,镇上大型工厂陆续减产或转型,制陶人员如今只剩下数百人。近些年,以刘秀利为代表的老师傅们仍坚守着“窑火”,在各类节庆活动中展示这项非遗技艺,同时免费开设培训班,吸纳年轻的陶艺爱好者。

  刘秀利开设的缸窑烧造技艺培训班上,齐春雪就是学员之一。学员中,像齐春雪一样的“Z世代”超过三成。

  26 岁的刘欣竹也是缸窑镇人,“我三岁就在后山玩泥巴”。眼下,她正在陶社苦练拉坯,尝试制作造型新颖的摆件。她还组建了一个“宣发小队”,拍摄视频、撰写文案,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这门技艺

  年轻人的加入让当地看到了希望。为了推动“北国陶都”转型,当地已规划占地逾1.7万平方米的缸窑陶瓷文化创意园,主体工程包括老窑帽遗址、烧制技艺体验及工作室、北方民宿文化院、缸窑非遗烧制演示中心等,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制陶历史及文化。

  齐春雪烧制的茶壶已经出窑,她认为薄厚还差一些火候。“我还要提升技艺,让陶品更精致。”齐春雪希望小镇的窑火一直旺下去。(完)

  一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确保市场监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伴随着一辆辆“共富班车”相继驶出,该市129名科技特派员和14个团队深入基层一线,结对服务乡镇(街道)61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8家,指导建设“未来农场”30家、众创田园57个,实现乡镇、园区、“未来农场”、众创田园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上海1月13日电 (范宇斌)正在举行的2023年上海市两会上,政协委员就长三角地区养老问题出谋划策,建言推进长三角地区养老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上海活力老人在长三角地区高品质旅居式养老等。

  具体来看,到2025年,高效工业菌种与酶蛋白元件不断丰富,非粮生物质利用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大规模糖化技术基本成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更加高效完善。基于非粮生物质的糖化生产线规模达到万吨/年,乳酸生产线规模达到十万吨级,戊二胺、聚羟基脂肪酸酯规模达到万吨级。丰富基于非粮生物质的乳酸、戊二胺、聚羟基脂肪酸酯等生物基化学品及聚合物品种,稳定提高聚合物加工性能,在塑料制品、纺织纤维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形成5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特色鲜明、发展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建成3—5个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生态不断优化。(中新财经)

  <strong>将年味搬入赛场,共迎新春新气象</strong>

  强化年度报告编制进展披露及风险揭示方面,《通知》明确退市风险公司应当在年度报告预约披露日前20个交易日和10个交易日披露年度报告编制及最新审计进展情况,说明重大会计处理、关键审计事项、审计意见类型、审计报告出具时间安排等事项是否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重大分歧。

何玉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