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

来源: 新民晚报
2024-06-01 22:33:00

  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

  将填补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空白

  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

  极地考察站的选址和建立,可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1985年2月,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洲乔治王岛建设完成。随后,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也先后落成。

  秦岭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该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

  为何命名为秦岭

  新站为何如此定名?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的古老山脉,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也是中国地理、历史、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标志,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家喻户晓、知名度高,而新站所处区域同样也有一条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的横贯山脉。

  此外,秦岭水系发达、植物荟萃,是“南北生物物种库”“天然药库”,还是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这与新站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相契合,可以展示我国重视南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考察”国际倡议的良好形象。

  龙威表示,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命名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体现时代特点、采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为主,逐步转变到体现南极地形特征、采用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国内知名山脉为主,基本形成了以国内山系命名的规则。按照这个规则,结合罗斯海新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特征,在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后,新站命名为“秦岭站”。

  推动南极考察合作

  新站作为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越冬考察站,将在我国南极科考中发挥重大作用。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剑锋介绍,新站将加深研究人员对环南极全域环境变化的认知,“我国的南极常年越冬站,即长城站、中山站和秦岭站,分别对应大西洋扇区、印度洋扇区和太平洋扇区。秦岭站将填补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从而实现对南极长期观测网的系统构建,更好地回答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

  在科考领域拓展方面,新站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展冰间湖生态过程、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提升我国的海洋科考研究能力。长城站观测研究的重点是生态系统,中山站观测研究的重点是雪冰和空间环境,而秦岭站观测研究的重点则是海洋。

  何剑锋说,在国际合作方面,秦岭站将与周边的美国、新西兰、德国和意大利等国考察站合作,将考察站海洋实验室建成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罗斯海沿岸各国考察站的合作,成为南极考察合作的典范。

  实现智慧化科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秦岭站项目设计总指导刘燕辉介绍,新站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全装配方式建造,外围护结构采用装配式幕墙单元。内部标准使用单元,如办公、科研、住宿等部分,采用工厂模块化全装修建造模式,模块化率达到45%,大大减少现场工作量。

  “在进行现场建造之前,除了进行全数字化模拟建造之外,对于整个主体结构和部分模块、幕墙单元等,在国内进行了预组装,确保实际建造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刘燕辉说,这些技术措施对于提高现场建造速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秦岭站设计立足于南极考察的大尺度规划,综合考虑后勤运转、科学观测、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为中心的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围可达到300公里—500公里的范围。

  同时,秦岭站采用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数 据管理和远程同步,设置自动检测、应急处置等智慧运维系统,以及智能通讯、数据采集等专用网络系统,实现了智慧化科考。

  此外,秦岭站的海洋实验室定位于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实现对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长期持续观监测,开展近岸海洋环境的在线监测与数据传输、样品预处理分析实验等。

  按照最新航班计划,自2023年1月8日起,国航的17个国际航班将恢复直航北京,其他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航班也将陆续调整。国航提醒广大乘客,可以通过国航官网或中国国航APP查询航班相关详细信息。因航班计划动态调整,具体信息以系统显示为准。这17个国际航班包括:

  新疆和若铁路今年迎来开通后首个春运,且末站、若羌站等站点,虽然现在客流量不大,但铁路部门还是增设了通道和服务人员,引导乘客进站。

  <strong>天风证券:对春季躁动可以乐观一些</strong>

  <strong>教育的情感转向究竟如何转</strong>

  <strong>精神病人不纳入黑名单</strong>

  还有一种是蛋白结合疫苗(7价或13价),是把多糖抗原结合到一种蛋白上制成,变成一种T细胞依赖性抗原,由于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可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这种原复合物可以通过刺激T细胞建立起特异性免疫,还能诱导产生免疫记忆,因此可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总体来看,两种疫苗各有优缺点,适用人群也有所不同。

郭秉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