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个婴幼儿照护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关爱下一代成长

来源: 羊城派
2024-07-10 04:39:54

  中新网杭州7月9日电(张煜欢)人口发展关 乎民生大计,如何让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发展?近年来,浙江聚焦“优质、均衡、普惠、便捷”,通过补短板、增供给、优服务,持续将托育服务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努力让广大家庭“托得到、托得起、托得好”。目前,浙江全省有托育机构6387家,总托位数达28.18万个。

  9日记者从浙江省卫生健康委获悉,2024年托育服务宣传月活动于近日启动,浙江省人口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省级托育服务logo标识,浙江首个婴幼儿照护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将集各方力量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

  浙江省人口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旭卿表示,婴幼儿的发展和托育是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发展的重要举措。浙江持续推进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的普惠发展,部署实施浙江省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并将幼有善育作为浙江全省“十项重大工程”之首。

  目前,浙江有3个设区市获评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15家单位获评首批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2024托育服务宣传月活动的举办,将进一步扩大托育服务的知晓度,提高社会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托育、信任托育、支持托育,共同推动托育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此次活动上,浙江省首个婴幼儿照护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该共同体由浙大儿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作为理事长牵头单位,28家院校、企业、托育机构携手共建,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同心共育、服务发展”,将培育“产教融合、医育结合、数字赋能”发展特色,为提升区域婴幼儿照护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作贡献。

  与此同时,浙江省还发布了省级托育服务logo标识。该标识以“浙”为形象,由活跃的儿童、托举的手形、多彩的纽带等元素构成。其中双手托举寓意呵护和托起未来的希望,来自政府、社会组织、托育机构、家庭等多方托举,集各方力量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5个圆点提示照护者要从“健康、充足营养、回应性照护、安全、早期学习机会”等五个领域掌握托育要点;3名儿童展示健康快乐的婴幼儿形象,提示托育事业始终要遵循婴幼儿成长规律,以婴幼儿健康发展为中心,提供“优质、均衡、普惠、便捷”的托育服务。(完)

  “隧道掘进机开工就不能停,想家的时候,就看看媳妇儿的照片。”赵涛涛说,今年过年不能回家也提前和媳妇儿汇报过了,“她很支持我的工作,也挺为我骄傲。”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日前发布数据称,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社火队的队员们扮成中国传统故事里的人物,脚踩三米多高的高跷,唱起民间小调迎接春节的到来。鲁沙尔高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以跷身高、演员多、表演生动、变化丰富、节奏鲜明、韵律高昂而出名。鲁沙尔平均高度2.8米,最高的能达到3.2米,堪称“高跷界”中国之最。

  去年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地方加快推进重大基建项目,为了给这些重大项目融资,地方主要用于基建投资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国家还通过7400多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来解决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并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今年新增的8000亿元信贷额度,引导商业银行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同步跟进重大项目配套融资。

  扩大内需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基点,有利于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从需求上看,我国拥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从供给上看,我们拥有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到,2022年高考命题要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从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高考题经历了几十年的进化,现在已经越来越能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了。2021年北京生物等级考试题中有一个关于“智能胰岛素”的题目:它能够在血糖水平高的时候提升降血糖的能力,在血糖水平低的时候降低降血糖的能力……这个题完全超出了以往的套路,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也就是说靠“刷题”记忆解题套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应对高考,需要全面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高度模式化的,而实际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把学习只局限于教材中,必然难以面对多种多样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走入实际生活。

吴秋燕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