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每天都可以是博物馆日”

来源: 川观新闻
2024-06-16 20:15:36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电 (国璇 马帅莎)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各地博物馆策划精品展览,开展高质量社教活动,让厚重的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文博热”升温,有研究显示,中国是近20年来世界上博物馆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免费开放率超过90%,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博物馆已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周婧景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从这个意义上讲,参观博物馆有望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而每天都可以是“博物馆日”。

  不同主题的展览丰富了游客的观展体验。南京目前有备案博物馆80座,既有大型综合博物馆,也不乏独特的“小而美”。六朝博物馆的年度特展“只此中国色·青”联合全国10余家文博机构,展示了古代青玉、青花瓷等精品文物。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推出“情载千秋颂家国——长江流域端午节俗文化展”,展品既有端午节相关的丝织品、版画等文物,也有主题非遗工艺品。

  立足特色策展之余,不少博物馆以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增强了互动性和体验感。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登陆香港葵青剧院,通过AR和全息投影技术呈现珍贵典藏,将戏剧、舞台和音乐等相融;湖北省博物馆首次展出云梦睡虎地秦简主人“喜”的3D复原头像;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将壁画《夫妇宴饮图》搬上互动投影墙,再现古乐演奏场景。

  在周婧景看来,新技术手段的合理介入可弥补展览静态呈现、信息不足等缺陷,应致力于“将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生动传达给观众,有效服务于展览的阐释和传播”。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帮助博物馆物更好地实现物载信息的公共化,并非为技术而技术,新技术也并不等于新思想。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各地博物馆也开发了多种社教活动,打造“行走的课堂”。绍兴鲁迅纪念馆推出“寻‘迅’记——在名城绍兴寻鲁迅印迹”“‘迅哥玩啥我玩啥’——拨浪鼓制作体验活动”等活动,让游客感受文学巨匠的成长轨迹。

  六朝博物馆自2020年起启动了“小青莲”志愿服务项目,10-17岁的青少年担任六朝文物的讲解员和守护者。六朝博物馆副馆长贺湘说,馆内每件重点文物旁设置了守护者的牌子,“孩子们只需讲好一件文物的故事,既增长知识,又能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展陈方式、社教活动的“花样上新”让博物馆和观众越来越近。一票难求、文创产品热销……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假期出行的热门目的地。据国家文物局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5054万人次,多地文博单位接待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周婧景认为,随着经济水 平提高,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由于馆藏文物所载信息在原载体上不可复制,真实且唯一,人们愿意去博物馆一睹藏品真容,借助这一真实的媒介超越时空、透物见人,甚至见到一个社会。因为这件东西身处那个社会,是真实信息的片段再现,拥有记录真实的价值。观众可在站立和行走中感知流动的历史,以低成本的方式丰富精神生活。”

  来自广东省的陈女士近日游览了洛阳博物馆,体验了实景剧本游活动,购买了唐三彩马造型的冰箱贴。“比起隔着橱窗静静地欣赏,游戏互动的方式更能推动年轻人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她说,“每次逛博物馆都会在文创区‘血拼’,这些产品体现了当地的历史底蕴,有艺术美感和实用功能。”

  “在直接的经验世界和读书之外,博物馆是人们了解过往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多样新颖的展览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选择,便于人们根据自身兴趣直观地体验进而了解未知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获取知识、完善自我。”周婧景说。(完)

  建议准备好口罩、手消毒剂或消毒湿巾、一次性手套、纸巾等,并学会正确使用。

  “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很多躯体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就会找上门来。”范滕滕介绍,既往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睡眠不足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老年痴呆症患病率也会显著上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睡眠时长少于6小时,会造成大脑认知功能受损。

  《方案》指出,2023年底,支撑新区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培育主题楼宇、特色楼宇8幢以上,主体入驻率达50%以上,纳税超亿元楼宇达到2幢以上,形成加速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和高端高新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截止到当地时间19时,已经有大约1.5万户奥克兰家庭遭遇停电,这一数字随着雨势加强有可能进一步上升。新西兰民防部敦促北岛居民待在家中,非必要不出门。(总台记者 王聪)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建成通水,长度跨越数千里,如同筑起一道“输水长城”,为沿线人民送去甘甜南水。如此长的距离,如此大的调水量,靠什么实现,又靠什么来保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技创新。近年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实施科技创新举措,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守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前不久,瑞思受邀拍摄山西广播电视台承制的体验类节目《首席体验官》,首站便来到汾河公园。在镜头里,这位英国体验官骑上小轮车、跟着当地人学习民间舞蹈“小花戏”……“我跟汾河真是有特别的缘分。”瑞思感慨。

吴嘉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