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虚拟蚊子”“在线加油”?买的是情绪释放啊

来源: 第一财经
2024-06-20 08:56:26

  虚拟商品那么火,连中国石化这样的大型“实体店”,也加入了这一新赛道,他家卖的东西非常有市场——卖“加油”。

  今年高考前夕,中国石化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架了一款独特的“加油”产品。中国石化的“油气全家桶”,包括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江汉油田、江苏油田、西北油田、西南油气田、华北油气田、华东油气田,以及中国石化加油站,年轻人只要花1分钱,就能选择一家油气田为你“在线加油打气”。

  各家油气田还颇具竞争意识,量身定制了祝福语。胜利油田十分霸气——“赢在当下,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原油田是“逐鹿‘中原’,续写传奇”,西北油田是“驰骋‘疆’场,‘喜’讯连连”,江苏油田玩谐音梗——“饮马长‘江’,饱读诗‘书’”,中国石化加油站则更显青春——“BUFF‘加’持,‘能’量满满”……总有一款适合你。

  “加油”的词义,第一次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将最初含义和引申含义合二为一,毫无违和感。不仅是高考,接下来的中考、期末考,以及大大小小各种考试,这款商品都正切中正在“闯关”“上岸”的年轻人的需求。类似的商品,还有几角钱一份的“爱因斯坦的脑子”,商家宣称“拍下后自动长到你的脑子上,买过的都说好”。

  恐怕没人真的相信自己能获得爱因斯坦的脑子。但这并不妨碍年轻人为此消费,买这类虚拟商品,买的其实是一种情绪价值。继花钱买物品和服务后,买情绪也成为年轻人的选择。买一瓶“好运喷雾”出门喷一喷,就能有个好运气;“骂醒恋爱脑”则负责帮人走出失恋之痛……产品真实效果有待后观,但情绪价值此刻一定拉满。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2024年,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

  情绪消费的起点是人的心理,心理不仅影响消费行为,本身也正在成为一种消费品。表面上买的是虚无缥缈的虚拟商品,实际上年轻人想“买”的是勇气、自信、亲密、理想……从这个角度,购买一件虚拟情绪商品就如同一次情绪释放。

  虚拟情绪商品也成为一种年轻人之间的社交货币。“虚拟蚊子”的使用方法是购买之后,就会有一只“虚拟蚊子”去添加你的闺蜜/兄弟的微信,然后在微信上向对方“嗡嗡嗡”,根据价位不同,这只蚊子的烦人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网友戏称,“别人都有,我不允许我的闺蜜没有”。

  作为消费主力,年轻消费群体更加追求个性化和趣味性的消费,愿意为有情感寄托和彰显个性的商品付费。购买“在线加油”“虚拟蚊子”,能作为朋友圈的素材,收获朋友的点赞,创造情感的共鸣,就已经值回售价。

  更关键是,美好期待作为一种心理暗示,未必没有用。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有一个经典的实验:在受试者皮肤上贴一片湿纸,号称具有特殊功效,能使皮肤局部发热,请受试者用心感受皮肤温度的变化。十几分钟过去了,取下湿纸,受试者的那片皮肤竟然真的发热了。

  “无中生有”真的存在。当我们主观上肯定了它的存在,便会在心理和行动上竭力趋向。所以,当我们在想象一个美好的目标时,这种美好期待便会成为一种自我暗示,为我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在这个意义上,买“在线加油”的考生,和他们买旗袍(旗开得胜)的父母,殊途同归。

  要提醒的是,虚拟情绪商品并不能“货到即用”,“立竿见影”地改变自我,但不妨由此出发,怀揣美好期待,同时脚踏实地 ——比如,切记切记,考试还得靠

  至于那个“虚拟蚊子”,我也买了一个送给我远在异国的好友,“嗡嗡嗡嗡嗡嗡”,效果良好。但第二天她表示,她已用“虚拟蚊香”灭了它。这也恰恰证明了一点,相信“相信”的力量,一切尽在掌握。

  在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报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祝贺。贺信指出,40年来,经济日报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解读经济政策、报道经济成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经济日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一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在种粮大户徐淙祥眼里,粮食生产离不开每个种粮人的努力。“我要继续带动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strong>汾渭平原区域</strong>

  <strong>岚皋县石门镇中心卫生院院长 王力:</strong>紧急状态下,我们还可以再增加床位8到10张,可以对外开放50张床位,我们的医生、护士集全院的力量来迎接这次困难挑战。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题:治疗新冠有“特效药”吗?如何科学使用抗病毒药物?——国家卫健委组织权威专家解答防疫热点问题

  关注 3

李奕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