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国经济频获国际“信任票”

来源: 秀目传媒
2024-06-03 15:16:53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题:中国经济频获国际“信任票”

  中新社记者 刘亮

  中国经济再次获得国际机构投出的“信任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宣布,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较此前预测高出0.4个百分点。除了IMF,近期还有不少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IMF代表团于5月16日至28日来华访问,评估中国经济状况和政策对全球经济的潜在影响。访问结束后,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透露,上调预期主要基于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强劲增长态势以及政府近期推出的有力政策措施。

  她特别指出,中国已采取多项措施来引导房地产市场平稳转型,包括最近宣布的为保障性住房提供贷款支持的政策。她还称,中国政府推行的更全面的一揽子政策,不仅针对房地产行业,也覆盖了多个经济领域,这些政策将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凤英认为,尽管当前IMF尚未形成正式文字报告,但从初步公开的反馈看,IMF对当前中国经济印象不错,后续还可能会根据中国二季度经济表现调整增长预期。她认为,中国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社会消费与投资信心恢复,为经济增长再续动力。

  频获国际“信任票”

  除了IMF,不少国际机构亦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韧性进行了重估。

  近期,花旗银行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从4.6%上调至5%,高盛从4.8%上调至5%,星展银行从4.5%上调至5%。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欧盟委员会等近期对中国经济预期亦有不同程度上调。

  国际机构为何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增长态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认为,与美欧高利率抑制经济增长不同,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持续向好,货币和财政等政策有力有效,且宏观调控还有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空间,这为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提供了宽松的有利环境。同时,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与韧性,为中国经济增添动力,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支持。这些因素都支撑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

  经济增长动能持续积蓄

  需看到,国际机构的“信任票”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没有压力。正如吉塔·戈皮纳特指出,中国政府需要持续出台有效措施来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需谨慎关注地方政府债务和小型金融机构的脆弱性等。

  中国近期已开足马力,推出系列有力举措。温彬分析指出,从政策效果看,已出台政策有望缓解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尤其是5月以来,超长期特别国债如期发行,一系列稳地产措施陆续出台,包括需求端的降低首付比例、房贷利率下限以及公积金贷款降息等,经济增长动能进一步蓄积。他认为,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叠加外需韧性仍存,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预期增长目标。

  经济新动能也在加码发力。刘英指出,中国在推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大力支持新型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以及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些新兴 产业不仅提升了中国技术水平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也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甘泉县道镇兰家川村第一书记马锋表示,下一步,该村将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蔬菜产业,发动更多的农户投入到蔬菜生产,让西红柿变成更多民众的致富果,同时,计划实施设施蔬菜园区提质增效项目,进一步提升新技术普及率,优化蔬菜品种和产业结构,发挥品牌效应,增加农户收益,助力乡村振兴。(完)

  除了校长高松担任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来自中山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以及陈新滋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南方科技大学马大为院士、华南理工大学马於光院士、深圳湾实验室吴云东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张锦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院士等来自10个单位的16名知名学者担任委员。陈小明院士担任该研究院院长。

  这意味着,一个优酷VIP会员账号只能登录一台手机。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1/68/10510460454008927780.jpg" alt="" />

  自4月项目宣布以来,双方共收到33份合格的项目申请。经过同行评议和专家会审,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盖茨基金会最终共同宣布四项研究方案入选,分别是:水稻穗粒数和抗倒伏基因克隆与高产抗旱种质创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玉米耐旱与耐热育种研究、农业综合天气指数保险研究和实施以及咖啡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偏好分析与政策效果评价: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的对比研究与实践。每项研究方案将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盖茨基金会各自25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的资助,周期为自2023年1月1日起三年。

  赵龙透露,福建将完善台胞在闽就医、住房、社保、养老、子女就学等制度保障,深化两岸标准共通,推动扩大台湾地区职业资格采认范围,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完善台商台企权益保障协调联动机制,依法保障台湾同胞权益。

李耀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