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惩治文物犯罪,是宣示更是警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09 04:49:19

  □王石川

  “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和决定逮捕妨害文物管理犯罪案件1451件3192人,起诉1785件5020人”。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联合举行“依法惩治文物犯罪,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新闻发布会,对依法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强化溯源治理等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集中通报,并发布了一批依法惩治涉文物犯罪典型案例。

  此次发布会通报的数据和案件,既是一场成果的展示,也是一次决心的宣示,更是一种有力的警示:依法严厉惩治文物犯罪,国家有力量、有力度,谁打文物的主意,谁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谁就难逃法律制裁。

  近年来,我国各级司法机关依法严厉惩治和有效防范文物犯罪,不断加大文物司法保护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回避的是,当前文物犯罪呈现出团伙化、职业化和智能化趋势,盗掘、盗窃等上游犯罪多发,下游倒卖、销赃行为隐蔽,且向网络发展蔓延。基于此,必须不断健全司法保障制度,持续加大联合惩治力度,确保长效工作机制日臻完善,使文物保护效果更为明显。

  依法惩治文物犯罪,发布典型案例具有深远而广泛的现实意义。比如,在此次发布的李某某、胡某倒卖文物案中,被告人通过变造文物方式骗取文物拍卖许可,企图用正规拍卖手段实现倒卖文物的非法目的,这是一种文物犯罪新手段。对此,检察机关依法审查拍卖文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建立“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一案双查办案模式,既体现了法律惩处手段的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某些不法分子规避文物犯罪的伎俩,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其他一些案例也颇具典型意义。比如,在王某某倒卖文物案中,王某某收购文物后随意堆放或掩埋,对文物价值减损持放任态度,不符合文物收藏者的行为习惯;到案后未能全部退缴文物且拒不交代去向,对公安机关在其家中查获的部分文物无法说清来源,对辩解无法自圆其说。对此,检察机关全面审查证据确定其具有牟利目的,遂提出抗诉,最终使王某某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

  从批准和决定逮捕妨害文物管理犯罪案件逾千件,到发布依法惩治涉文物犯罪典型案例,再到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管理漏洞、安全隐患等问题,依法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每一项举措都体现了相关部门的责任担当,都为依法惩治文物犯罪进行了有益探索,都为更好保护文物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然,依法惩治文物犯罪,根本目的不是抓了多少人,判了几年刑,而是追回被盗窃、销赃的文物。同时,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精准的防范措施、精当的惩戒机制,实现全链条打击与系统预防并重,让文物得到更好保护和妥善安顿。为此,既要紧盯地下文物市场,也要紧盯网上交易平台,既要破大案、挖团伙,也要找根源、织密织牢文物安全防护网。这就需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文物保护合力。不久前,中宣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2023—2025年)》,针对我国文物资源特点、安全风险状况、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实际需要等,明确提出17项重点任务:从各尽其职到完善联合长效工作机制,从专项打击到联防联控,从消除隐患到铲除文物犯罪土壤,等等。可以预见,合力越强大,保护将越见成效。

  还要看到,文物保护离不开大众参与。据了解,检察机关在办案的同时,还通过公开听证、法治教育、专家说法等方式,加强以案释法,强化普法宣传,这些举措无疑有助于提升公众保护文物的自觉。

  依法惩治文物犯罪没有完成时。法律亮剑,共同发力,让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取得扎实成效,各类文物违法犯罪得到有力遏制,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则我们就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更从容、坚定地奔赴未来。  “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和决定逮捕妨害文物管理犯罪案件1451件3192人,起诉1785件5020人”。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联合举行“依法惩治文物犯罪,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新闻发布会,对依法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强化溯源治理等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集中通报,并发布了一批依法惩治涉文物犯罪典型案例。

  此次发布会通报的数据和案件,既是一场成果的展示,也是一次决心的宣示,更是一种有力的警示:依法严厉惩治文物犯罪,国家有力量、有力度,谁打文物的主意,谁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谁就难逃法律制裁。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依法惩治文物犯罪,就是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近年来,我国各级司法机关依法严厉惩治和有效防范文物犯罪,不断加大文物司法保护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回避的是,当前文物犯罪呈现出团伙化、职业化和智能化趋势,盗掘、盗窃等上游犯罪多发,下游倒卖、销赃行为隐蔽,且向网络发展蔓延。基于此,必须不断健全司法保障制度,持续加大联合惩治力度,确保长效工作机制日臻完善,使文物保护效果更为明显。

  依法惩治文物犯罪,发布典型案例具有深远而广泛的现实意义。比如,在此次发布的李某某、胡某倒卖文物案中,被告人通过变造文物方式骗取文物拍卖许可,企图用正规拍卖手段实现倒卖文物的非法目的,这是一种文物犯罪新手段。对此,检察机关依法审查拍卖文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建立“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一案双查办案模式,既体现了法律惩处手段的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某些不法分子规避文物犯罪的伎俩,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其他一些案例也颇具典型意义。比如,在王某某倒卖文物案中,王某某收购文物后随意堆放或掩埋,对文物价值减损持放任态度,不符合文物收藏者的行为习惯;到案后未能全部退缴文物且拒不交代去向,对公安机关在其家中查获的部分文物无法说清来源,对辩解无法自圆其说。对此,检察机关全面审查证据确定其具有牟利目的,遂提出抗诉,最终使王某某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

  从批准和决定逮捕妨害文物管理犯罪案件逾千件,到发布依法惩治涉文物犯罪典型案例,再到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管理漏洞、安全隐患等问题,依法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每一项举措都体现了相关部门的责任担当,都为依法惩治文物犯罪进行了有益探索,都为更好保护文物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然,依法惩治文物犯罪,根本目的不是抓了多少人,判了几年刑,而是追回被盗窃、销赃的文物。同时,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精准的防范措施、精当的惩戒机制,实现全链条打击与系统预防并重,让文物得到更好保护和妥善安顿。为此,既要紧盯地下文物市场,也要紧盯网上交易平台,既要破大案、挖团伙,也要找根源、织密织牢文物安全防护网。这就需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文物保护合力。不久前,中宣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2023—2025年)》,针对我国文物资源特点、安全风险状况、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实际需要等,明确提出17项重点任务:从各尽其职到完善联合长效工作机制,从专项打击到联防联控,从消除隐患到铲除文物犯罪土壤,等等。可以预见,合力越强大,保护将越见成效。

  还要看到,文物保护离不开大众参与。据了解,检察机关在办案的同时,还通过公开听证、法治教育、专家说法等方式,加强以案释法,强化普法宣传,这些举 措无疑有助于提升公众保护文物的自觉。

  二曰“供”。面对当前药品供需矛盾,中药当如何保障有效供应?

  热度指数”为40.22

  ——多措并举强主体。2022年,河南省市场主体突破了1000万户、跃居全国第4位,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占到近70%。孙守刚介绍,河南力争2023年新培育“头雁”企业1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0家。

  1月3日,江苏省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彭金辉同志在会上宣布了中央决定,称这次调整是中央从大局出发,根据工作需要和江苏省领导班子建设实际,经过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决定的。

  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奥林匹斯·埃尤博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向尼日利亚归还抢走的文物,再次让人想起奴隶制、征服和殖民主义的残酷历史。埃尤认为:“德国归还贝宁王国铜雕一事绝对不值得庆祝。一个归还赃物的小偷也不应该受到赞扬。这些铜雕揭示了我们非洲人遭受的苦难,但西方国家还没有赎罪。”

  “如果有一部分人出现发烧,发烧很重,体温可能到39度,这时候咽喉疼痛非常明显,没有怕冷的明显感觉,只是感觉肌肉酸痛,不是冷的非要穿厚衣服、盖厚被子,有乏力、咳嗽的情况下,从中医的归属上,它可能是风热诱因所导致的疾病。”刘清泉说,这时候需要用一些疏风清热或者化湿解表、清热解毒这类的中成药,国家中药管理局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里面推荐的一些药物,比如连花清瘟、金花清感、疏风解毒、宣肺败毒、清肺排毒、热炎宁、银翘解毒颗粒、蓝芩口服液、复方芩兰口服液、痰热清、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等。

郭华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