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号”“吉林一号”卫星……这些科技创新“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

来源: 未来网
2024-07-06 18:07:24

  近年来,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让吉林这座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去看看。

  自主创新

  铸就“中国速度”

  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打响了中国速度的名片。

  “复兴号”的摇篮在哪里,您知道吗?

  从“复兴号”到京张智能动车组,再到服务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的智能动车组……中车长客的创新成果让中国高铁成为世界的“领跑者”。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工程师 麻竞文:在京张高铁复兴号动车组设计之初,我们光是车头方案就做了42套,样车新方案评审累计有316次,绘制了各种结构图纸5289份,电气图纸更是升级了4版,近万张,最终才研制出世界首列,以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的高速动车组。

  在一代又一代设计团队的接力研发下,时速160公里到350公里、可适应不同环境的动车组产品平台在这里搭建,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中车长客动车组年产能力也达到180至200列,城铁车约4000辆,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菌菇背后也有大产业

  这些餐桌上的美味,成为吉林省潜力无限的大产业。如何将食用菌产业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吉林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凭借《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将南菇北移,北耳南扩,以科技推动中国食用菌年产量从5.78万吨突破到超4000万吨,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这一项目在全国72%的贫困县推广应用,带动了426个贫困县4.53万户农民脱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 李玉:大食物观就是要向动物、植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动物、植物、菌物三物融合生产协调发展,这些理念给这个产业又带来了新的更大发展空间。

  太空之眼:来给太阳拍“写真”

  给太阳“拍写真”能有多难?在科研人员30多年的努力下,这已成为现实。别以为只有地球有天气预报,外太空的天气更要预报,科研人员称之为空间天气。这一气象主要对太阳上出现的耀斑和日冕物质的抛射等剧烈活动进行监测。具有灾害性的空间天气会严重威胁航空、航天、通信、导航等活动。

  吉林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空间X射线、极紫外和远紫外波段成像技术”,可以在宇宙空间监测肉眼不可见的特定波段并进行成像,让空间天气预报更加及时准确。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研究员 陈波:我们看到了人眼看不到的东西,比如我看太阳(跟可见光不同)可以知道它百万摄氏度的温度水平变化,这样可以更早知道太阳的变化,预报未来的空间天气的情况。

  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像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嫦娥探月工程等多个领域。

  “吉林一号”卫星:

  轻装上阵 星耀苍穹

  你知道最新一代的“吉林一号”卫星有多轻吗?

  最新一代的高分06A星,体重仅有20公斤,是初代卫星的二十分之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双重加持,卫星不断减重,也能实现批量化生产。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 张晓磊:埋头搞研发,搞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创新使得卫星制造成本,包括卫星的体积和重量都大幅度降低。

  自8年前发射的“吉林一号”初代卫星起,“一箭四星”开启了我国商业航天的新篇章。目前,在轨的“吉林一号”卫星数量已达到108颗,它们以高分辨率、广覆盖的卫星遥感影像,为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持。今年下半年,更多的“吉林一号”卫星将继续升空。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深圳市政府“先招人,后盖楼”有先见之明。如果先盖楼,后招人,没有人才,医科院也会犹如“空中楼阁”一般成了摆设,毫无实用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中新财经记者,“相比去年,今年蔬菜生长期气候条件较好。同时,由于去年以来蔬菜价格行情较好,菜农种植积极性较高,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这些因素使得蔬菜产量有所提高,进而导致价格走低。”

  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对劳荣枝的死刑裁定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复工复产也是许家印“心心念”的工作。今年9月12日,他的名字出现在恒大官网上,当日,恒大召开了复工复产保交楼周例会。其时他说,全国保交楼项目共706个,已复工项目668个,未复工项目38个。已复工的668个项目中,有606个达到正常施工水平,还有62个正在恢复正常施工过程中。从现场照片看,召开会议的地方,与12月2日是同一间会议室。

  多位教练员、足球解说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李铁在执教一支中甲俱乐部球队时,连续多场比赛赢球后,成功冲超,曾被业内质疑涉嫌打假球,但此事至今未有官方定论。

  “或至少改造部分区域,为无法立刻进入医院或ICU病房的老人做一个缓冲。”前述数据专家说。他还分析称,中国大多数老人居住在家里,而非养老院,因此对他们来说,如果改为居家隔离,有很大概率被家里的年轻人传染,面临的风险很大。“我听到很多有老人的家庭对居家隔离持反对意见,就是担心老人染上新冠后病情加重,给子女带来负担。”因此,他认为,未来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居家隔离,在政策上必须考虑得非常细化,尤其对居家隔离后有高风险的老年人群,安排更好的处置方案。

傅希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