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 在青藏高原持续生存到约4万年前

来源: 金台资讯
2024-07-04 18:51:57

  中新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中国青藏高原发现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类(夏河人)研究再获重大突破:通过对白石崖溶洞遗址发掘出土的2500余件动物骨骼进行传统动物考古学和古蛋白组学分析,特别对其中2000多件缺乏形态鉴定特征的碎骨进行质谱动物考古学快速筛选,科学家们最新确定出土于第3层(地层年代距今约4.8万-3.2万年)的一件肋骨标本属于人类化石,进一步研究确认该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丹人),揭示了夏河人在青藏高原持续生存到约4万年前。

  这项古人类演化领域的重要发现及研究,由兰州大学张东菊教授、哥本哈根大学弗里多·韦尔克(Frido Welker)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共同带领中外合作团队完成,相关成果论文于北京时间7月3日23点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线发表。

  本次新发现的肋骨化石经研究分析确认属于丹人,从而为晚更新世晚期白石崖溶洞遗址的丹人活动提供了确凿的人类化石证据。同时,也将丹人最晚的生存时间延伸至距今约4万年,为丹人的体质和遗传特征、活动历史及其高海拔环境适应研究提供了宝贵新材料,并为丹人与早期现代人在东亚的共存及其基因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关键新线索。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兰州大学王建博士介绍说,“综合分析显示,白石崖溶洞的丹人生活在以草原景观为主的自然环境里,周围可能分布有零星的森林资源斑块,他们利用多样性的动物资源,具有较广的食谱,并充分利用动物资源,在该洞穴进行剥皮、肢解、剔肉、敲骨吸髓等动物资源加工和消费行为,还尝试利用骨骼制作简易 工具。”

  这次研究通过古蛋白组学和动物考古学的综合分析,首次揭示出丹人在青藏高原生存过程中(距今约22.4万-3.2万年)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为认识早期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历史提供了可靠证据。

  此外,研究团队还系统阐释了白石崖溶洞丹人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共鉴定出包括已灭绝物种、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以及现今广泛存在的物种等20余个动物类别,涵盖岩羊、盘羊、野牦牛、马鹿、藏原羚、麝、野马、披毛犀等食草动物;最后斑鬣狗、豹、鼬、石貂、狼、藏狐等食肉动物;雉鸡、金雕、鹑等鸟类动物;高原兔、鼠兔、沟牙鼯鼠、旱獭、田鼠、豪猪、甘肃鼢鼠等小型哺乳动物,首次揭示出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晚期的动物群情况。

  据了解,白石崖溶洞遗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甘肃省夏河县甘加盆地,自2018年以来,陈发虎院士团队对该遗址连续多年开展发掘研究工作,已收集上万件石器和数千件动物骨骼。该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厚达3米,年代从距今至少约20万年延续到历史时期。

  研究团队2020年在《科学》杂志发表白石崖溶洞遗址年代学和沉积物古DNA的研究成果,在距今10万、6万以及可能晚至4.5万年的地层中提取到丹人线粒体DNA,结合团队2019年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距今至少16万年的丹人下颌骨的研究成果,证明丹人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曾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丹人是一支已灭绝的古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尼人)亲缘关系很近,到晚更新世时可能已分布在欧亚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完)

  表面看,是因为北向资金、融资客等增量资金积极入场,带动A股成交量放大。数据显示,本周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达341.8亿元,已连续12周实现净流入。同时,融资客也在加码A股,截至2月2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达1.55万亿元。

  其中,今年“火出圈”的“小时迁”扮演者陈楷铭,只有5岁大,是队里“团宠”,表演起来有板有眼。清晨化完妆后,他拿起手机观看和学习英歌舞的表演视频。

  “蕊蕊小朋友的领悟力很好,没教几次就掌握了基本技巧,滑起来也很灵活,现在刹车的基本技巧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多多练习……”一名滑雪教练和李青蕊的妈妈交流着孩子今天的培训情况。

  园方工作人员介绍说,华美空间的时光西轴、蝴蝶阶梯等前不久入选福建省首批重点影视外景地,为打造浓厚节日氛围,此次这里装扮一新,成为不少游客新春“打卡点”。

  三星堆之外,湖北黄陂的盘龙城、湖南宁乡的炭河里、江西的樟树吴城和新干大洋洲、陕西的城固、洋县等均出土了壮观的青铜器群。很多鼎鼎大名的国宝,都来自这些边陲之地。例如,四羊方尊、虎食人卣、人面青铜鼎都出土于湖南,是中原没有的器型。伴随着青铜器携带商文明南下,黄河文明融入长江流域,加速了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

  著名的战国燕系古玺“日庚都萃车马”(图5),印文分左右两列靠边排布,中间虚空。“日”“庚”和“萃”“车”分别上下穿插,两字黏合成纵势,“日”“萃”相向倾斜,顾盼生姿,最底下“马”和“都”则字形拉宽成横势,“马”字代表鬃毛的三横画与“都”字“邑”旁相靠,使左右两排得以联系,整体形成“U”形章法。全印纵向排叠紧密,横势参差舒朗,既团聚又开张,视觉效果甚佳。此章法亦见于白文古玺,如右酖王玺,左廪之玺,可见“U”形为古玺中经典的章法模式。近人钱君匋“午斋钱塘之玺”(图6)便从此中化出,得其三昧。

郭学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