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环球网评:挖掘运河精神内核,在“何以中国”中读懂“盛世中华”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4-06-29 05:41:41

  牢记“国之大者”,滋养城市和人民。水脉连着文脉,大河润泽百姓。“明朝遮日长安道,惭愧江湖钓手闲”“坐贾行商宝货烦,锦绣街衢百万户”……翻开历史史册,在文人墨客的心目中,大运河既是良辰美景的化身也是千种风情的代言。当前,山东聊城,东昌湖畔建起书房,公共文化空间点亮美好生活。在北京大运河畔,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街,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运河场景和文化活动更是引得人们流连忘返。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大运河越来越成为一条致富河、幸福河。

  碧波荡漾映国运,拓展发展新空间。“货船拉着盐粮来,货船拉着金银走。九河下梢天津卫,风水都在船上头。”驻足回望,古运河形成了我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推动着沿岸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而今随着京杭运河杭州 段二通道于今年7月正式通航,千吨级船舶可满载货物直达杭州进入钱塘江,全长26.4公里的年轻新河道,重点发展水上客运、旅游及城市生活物资运输等,为运河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大运河正拓展着发展的新空间。

  挖掘运河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十年来,各地多措并举,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一个鲜活、立体、丰富的文化图景越来越展现在世界面前。比如,扬州持续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会议,加快构建运河文化传播、世界城市交流的合作平台,面向世界讲好运河故事、中国故事。正在进行中的“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以互联网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播,推动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注入活力。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穿越古今、纵贯南北,大运河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回顾往昔,大河扬波逐流千余年,为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繁荣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大运河将持续书写新时代的运河故事、运河精神,擘画人河相融、和谐共生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蓝图。“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借助多种形式讲好新时代大运河焕新蝶变的故事,让大运河成为读懂“盛世中华”的重要篇章,引导中华儿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甄宏)

  <strong>三、请问《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是什么?</strong>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9/25/12161747275983007241.jpg" alt="" />

  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资深中国新闻编辑穆罕默德·扎米尔·阿萨迪(Mohammad Zamir Assadi)同样认为,抱着不愿看到中国繁荣发展的心态,批评中国已经成为某些西方国家智库、媒体的一种习惯。疫情初期,当美欧不愿意同发展中国家分享疫苗与医疗经验时,是中国跨出了这一步,引领了国际抗疫合作。中国应当得到赞赏。他期待开放后的中国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技术和医疗支持。

  “那个阶段太难了,前边外援受伤了,中后卫也伤了,我们阵容非常不齐整,眼看着山东泰山队追上来。”吴飞感慨。

  作者 梁荫发

  我国最北端高寒地区首次开行的高寒智能动车组是目前复兴号家族中速度等级最高、最“抗冻”、最智能的动车组。与标准版复兴号动车组相比,新型高寒智能动车组使用的材料、电气元件以及车体、转向架、供风制动等系统部件进行了耐低温设计。

陈慧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