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荔枝网评:流传千载,运河文化何以弥新?

来源: 中青在线
2024-07-09 18:52:57

  悠悠大运河,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近日,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启动。

  通南北千里,润幽燕风华。大运河始于春秋时代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3部分组成,绵延3200余公里,到现在已有 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今天,我们探索大运河里的千年文脉,读懂流传千载的运河文化何以弥新

  保护为先。大运河的价值,不单单是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存在,更在于其文化韵味和生活气息。北京的澄清闸、天津的金钢桥、河北沧州铁狮子、河南的惠济桥、山东的光岳楼、安徽的泗水河段、江苏的扬州天宁寺、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浙江杭州的富义仓……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等世界文化遗产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向世人讲述着大运河的故事。保护大运河,就要强化保护意识,统筹做好提升沿河品质、水生态修复、文化遗存保护、护岸建设、绿化植被等工作;要加大谋划力度,利用独特的运河优势,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机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重点项目建设;要强化工作协同,加强属地部门协同联动,把大运河保护与航道建设、防洪排涝、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大运河添彩,让大运河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传承为本。运河文化多风采,流传千载总有“新”。从最初运河的开凿,到隋唐大运河的拓展,再到元代大运河的“裁弯取直”,再到今天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牵手,守正创新成为大运河亘古千年的“灵魂”。大运河沿岸的河道、船闸、会馆商铺、古街古寺等不可移动的实物遗产,以及具有大运河特色的饮食、戏曲、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背后是运河文化以新技术和新表达滋养精神,见证一座座城市因水而兴、一个个区域交流融合、一户户人家烟火升腾。我们坚信,千年大运河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传承与利用,未来更加可期。走过绿杨城郭,古巷清曲,也走过四时变幻,中国大运河这张文化“金名片”定会更加耀眼瞩目。(唐代远)

  回家五年来,已经五度见到春天的容貌,我病且老,常被娇艳的春光欺恼。柳树下垂的枝条末梢刚生出嫩绿的叶片,几枝上伸的桃枝上初绽嫣红的花苞。珠帘高卷,亭馆内融融春晖怡我心怀,拄杖出游,山水间款款春风令人醉倒。新年早春时节恰逢春雨丰足,去年虽好,却难及今年兴荣。

  一、申请人须本人亲自前往使馆留取生物信息,如出现伪造指纹或他人冒充本人的情况,申请人将可能被拒绝进入中国境内,由此产生一切后果由申请人本人承担。

  乡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来处,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在乡村有着最深的牵绊。土生土长的丹寨人张晓丹,长大后到江苏上大学,学的是经济类专业,也不是没想过留在大城市,但最终选择回乡。“妈妈说,学了这么多年,见了那么多世面,一定能把蜡染更好地传承下去。一开始我觉得在桌子前一坐一天一直画很枯燥,但渐渐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和文化。”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希望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

  论文通讯作者、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玛丽安娜·内里(Mariana Nery)和同事合作,对9个候选基因进行了分子演化分析:5个基因(GHSR、IGF2、IGFBP2、IGFBP7和EGF)来自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4个基因(NCAPG、LCORL、PLAG1和ZFAT)与有蹄类动物(如牛和绵羊)体型变大有关,它们与鲸有较远的亲缘关系。他们在19个鲸物种中评估了这些基因,包括7个体长超过10米、被视作庞然巨物的物种——抹香鲸、弓头鲸、灰鲸、座头鲸、北太平洋露脊鲸、长须鲸和蓝鲸。

  “除夕要留给孩子们回家看望家人。就算没有父母兄弟,村里的亲戚和长辈家也是必须要走走的,做人不要忘本。”麦琼方常告诫孩子,自己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有饭吃、有书读的地方,尽可能帮助他们改变命运,但孩子们一定要记得自己的根在故乡,要时刻挂念故乡的人和物。“只有教会孩子们感恩,孩子才会‘越养越多’,而不是最后变成了以金钱报恩。”

李胜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