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遗产”点亮贵州文旅游新目标

来源: 广州日报
2024-06-16 15:48:51

  贵州省遵义市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各一处,是贵州唯一的“双遗”之城。近年来,遵义市不断推进统筹守护和适度开发等工作,使优秀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得到更好保护,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

  作为古代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代表性物证,海龙屯遗址在2015年7月4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贵州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古建筑群到文化遗址,随着“身份”的转变,海龙屯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先后实施飞龙关飞凤关保护工程、城墙维修工程、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等本体保护修缮项目10个,有效推进了遗址保护。

  拾级而上,便来到屯顶大城的海龙屯考古工作站,这里存放着海龙屯发掘出的15000余件文物。

  从2012年4月开展第一次科学大规模发掘,到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一系列文保和非文保工程项目,让海龙屯遗址的神秘面纱慢慢揭开,随着遵义在法国、英国等海外推介工作的推进,让世界文化遗产知名度越来越响。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贵州必到的目的地之一。

  眼下,海龙屯管理部门正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将海龙屯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教学科研、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推动文物保护成果的普及和转化,让历史文化高地变成文化旅游新地标,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共同申报的“中国丹霞”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亿万年时光才得以沉淀出的丹霞地貌,用岁月的土壤讲述着地球的变迁,勾勒出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等自然景观。

  遗产地内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市民和游客了解赤水丹霞地质地貌特点、生态及演化过程等极具科普价值的实践基地。

  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大对这一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力度。71个点位的摄像头覆盖遗产地,对动植物进行监测,同时对破坏行为进行有效打击。目前,遗产地的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4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40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61种。

  今年1至6月中旬,赤水市接待游客400.76万人次,同比增长15.65%,旅 游收入38.09亿元,同比增长23.73%。(刘航 陈俣 肖湉)

  蒙脱石散是一种吸附剂,口服后可覆盖保护消化道黏膜,对胃肠道的病毒、细菌以及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可减少腹泻次数和量。但是,急性腹泻的治疗以预防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为主,蒙脱石散并非急性腹泻的一线治疗药物。急性腹泻患者可以通过摄入糖盐水、运动饮料或口服补液盐等来保证液体和电解质摄入。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推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是“COVID-19免疫球蛋白”,这是从新冠病毒感染康复者身上采集的含有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的血浆,而非提取自健康人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作者 储玮玮

  上世纪90年代,当地大叶茶价格日渐向好,陆续有人开起专门收购茶叶的合作社。王柏和曾在茶厂工作过,妻子又从娘家带来一手采茶制茶的好手艺,这让他以“茶”为业的信心倍增。

  有关扩内需应该着重扩投资还是扩消费,徐奇渊表示,2023年需要更加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经济重启修复的初期,也是恢复消费者信心的关键时期,相关政策在时间上要前置、在力度上要给足,要把市场信心的‘第一把火’尽快点燃起来,推动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驻欧盟使团公使彭刚应邀与会并发表演讲。他强调,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压舱石和重要支柱,双方合作含金量不断提升、广度继续扩大,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诸多领域持续深化。中欧企业助力中欧形成强大经济共生关系,促进双边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许孟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