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中外对话|当鄂温克族歌唱家遇上美国乡村音乐人

原标题:东西问·中外对话|当鄂温克族歌唱家遇上美国乡村音乐人

麻豆三级,人体艺术西西大胆私拍套图-a0PkAUiAXKTc8f-东西问·中外对话|当鄂温克族歌唱家遇上美国乡村音乐人。

  北京时间4月2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双方同意采取进一步措施扩大两国人文交流。

  中美两国如何通过音乐交流,传递友谊信号?中国的民族文化要走出国门,拥抱世界,有哪些关键之道?对此,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栏目邀请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鄂温克族歌唱家乌日娜和中央民族大学美籍教授、社会学博士、乡村音乐人马克·力文(Mark Levine),展开对话。

  乌日娜认为,音乐无国界,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在人文交往中,音乐交流最为直接。和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一样,东西方文化也能够跨越不同背景,通过音乐感受对方的文化内涵。

  在马克·力文眼中,中国宛如“一本厚厚的乐谱”。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他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热情与包容。他也鼓励更多的国外友人来到中国,聆听感受中华文化,回国之后成为“文化大使”,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马克·力文老师,中国有着丰富的乡村文化,作为一位乡村音乐人和作家,您走遍了中国,您认为中国的乡村有哪些独特之处?

  马克·力文:我觉得最吸引我的,是对中华文化的体验,而且我发现,中华文化非常多元。在我的国家(美国),很多人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一想到中国,就会觉得各地的中国人都一样。但其实中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非常多元的国家。我想通过演讲、书籍、歌曲等各种方式把这些故事讲出来,让全世界了解这个国家的多元性。多元性是中国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中新社记者:两位老师如何看待歌曲在文化传承中起到的作用?

  乌日娜:我们鄂温克民族有自己的语言,(索伦、通古斯、使鹿鄂温克)三个部落也有自己的方言,但是我们没有文字,所以我觉得,鄂温克族的民歌确实(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民歌是文化和音乐的源泉。这里面首先包括了民族语言,那里面有我们的地理,有我们父辈的生活,有教育、生态环保的理念和对大自然的感恩。很多东西都会留在民歌里。

  马克·力文:纵观历史,有些情况下,没有书面语言的文化,一般会通过歌曲和诗歌来传递相关文化中的故事。我认为音乐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歌曲可以向人们讲述历史,可以传承文化,可以呈现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能够创造出超越这个民族本身文化的东西。这就有点像我有一位中国的音乐搭档,我们用英语和中文演唱。她拉二胡,我弹吉他,文化交融创造出了新的东西。

  中新社记者:马克·力文教授曾把中国比作“一本厚厚的乐谱”,两位老师对这一比喻有何看法?

  马克·力文:我的公寓里有一个谱架,谱架上放着一个笔记本,里面有我写的80多首歌。翻开这个笔记本,你会发现里面记录了不同主题的歌:有我在丽江、三亚、张家界 、大连等地看到的风景,有对北京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纪念,有以汶川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创作,还有对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方方面面,一应

  乌日娜: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音乐特别的多样,地区音乐(民歌)就包含在内。地区音乐确实是一本非常厚的乐谱,而且每个地方、每个民族、每个语言、各地山水都有不同的特色,也包括我们北方的鄂温克族。每种音乐的风格,每个民族的语言和旋律,高山、海洋、草原、沙漠的描绘……全世界没有比我们中国更丰富、更厚重、色彩更多样的乐谱。

  中新社记者:我们通常说,音乐无国界。音乐也可以是一座桥梁,那么您认为,中美应该如何加强音乐交流呢?

  乌日娜:音乐无国界,所以音乐也没有语言的障碍。好的音乐会治愈精神压力。“音乐无国界”指的是我不用说话,哼哼一下,就可能感染到你(的情绪)。音乐的交流是最直接、最近的。

  我带着创作的鄂温克部落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参加过南美洲智利圣地亚哥的第四届民俗艺术节。我们到圣地亚哥演出的时候,他们对我们的风格就非常喜欢。我们对熊的崇拜,对大自然的崇拜,我们的这种感恩歌,我们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歌舞,一下子就感染到他们了,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

  其实我们也没说话,只是做舞蹈动作,就能够去感染到他(们)了。所以我觉得,像这种交流真的是“无国界”。

  马克·力文:我曾经在中央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民大”)参加过一个(庆祝)彝族节日(的活动)。当时我坐在一个学生旁边,让她帮我翻译台上一位歌手唱的歌。当她翻译给我听后,我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虽然我从来没听过这首歌,它的歌词也是彝族语言,但这首歌的内容与美国著名歌曲《乡村路,带我回家》基本相同,唱的是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城里工作,但又十分想念自己家乡的故事。两首歌几乎一样。

  我在中国认识的很多外国人都会弹古筝、拉二胡、演奏唢呐等各种不同乐器。他们听过用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后,就想进一步了解、体验它们。

  我们也应该给外国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亲眼看看、亲身体验、去交流、去聆听、去学习,这些都非常有必要。这样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时,他们就会成为“文化大使”,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中新社记者:两位教授的很多学生都来自中国的不同民族,大家在一起相处,是什么样的感觉?

  乌日娜:我在民大待了最起码30多年,遇到了全国不同地方的各个民族的学生,我特别喜欢。每个地方的孩子都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到北京,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在一起交流,我觉得值得互相学习的东西特别多。中西文化的借鉴是一样的,我们相互借鉴,相互交流。

  马克·力文:我在民大任教16年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美国,人们并不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提起各个族裔,美国媒体常常报道的是它们之间的冲突,但在中国,各民族的关系并不是这样。

  放眼望去,我班里的同学来自不同民族。他们在干什么,打架吗?不,他们在学习。下课后呢?也许还在一起学习,也许在一起吃饭、玩耍或购物。他们知道自己都是中国人,同时也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

  一个人了解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来看看。亲眼见证,与人交流,到各地旅游,这样他们就会发现,无论走到哪里,当地的人们都非常热情。

  不久前,我去喀什,那里有维吾尔族人、柯尔克孜族人和塔吉克族人。人们一起生活、工作、和睦相处,孩子们在学校里相处融洽。这些事都得自己去看才行。百闻不如一见。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援引最新数据报道称,澳大利亚3月对华出口飙升至近两年来高位,达到约190亿澳元(约合人民币8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但低于2021年6月的217.6亿澳元历史峰值。其中,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铁矿石块和铁矿粉出口量分别较前月增长24.3%和17.7%;对华动力煤出货量较2月激增125%。此外,就另一项大宗商品——大麦的对华恢复出口,双方也在积极协商中。中国商务部决定自今年4月15日起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所适用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进行复审。同样在4月,澳大利亚宣布暂停对中国向澳大麦征收“双反”关税一事向WTO提出的上诉。澳出口商对法瑞尔访华充满期待。南澳州龙虾捕捞协会负责人图马佐斯接受ABC采访时表示,2020年以前,南澳州每年出口到中国的龙虾有1800吨,中国市场占总出口量的90%,但澳中关系恶化后,销售额大幅下滑。图马佐斯坦言,即使协会努力开发新市场并扩大澳国内销售,但至今只恢复不到50%的销售量。他表示,澳龙虾捕捞业者和出口商密切关注阿尔巴尼斯政府的对华政策,尤其期待法瑞尔能够从中国带回好消息。《环球时报》记者5月初在西澳州首府珀斯访问期间在当地超市看到,龙虾每公斤售价跌至29澳元,与2020年前每公斤至少80澳元的价格相去甚远。与此同时,澳葡萄酒行业在过去3年受到的打击更大。不少出口商遗憾地表示,一度占据中国葡萄酒进口份额第一名的澳大利亚葡萄酒,在2020年后对华出口几乎为零。/index.p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伊春南岔区
阅读 ()
推荐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