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活化利用“大文章”,让古老大运河不断“流”新篇

来源: 北晚新视觉网
2024-07-06 06:37:26

  【地评线】荔枝网评:写好活化利用“大文章”,让古老大运河不断“流”新篇

  特约评论员/王玉星

  一条大运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悠悠流淌……近日,“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成功举办,媒体记者沿着大运河寻脉古今,用镜头和笔触捕捉“运河之美”、感悟“运河文脉” 、记录“古运新生”,在线上线下引发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生动展现了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的巨大成就,也向世界有力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好、传承 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坚定决心。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790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全省南北8个地级市,是大运河河道最长、文化遗存最丰富、保存状况最好和航运利用率最高的区段。看江苏,今年6月,公布了第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其中“‘运载千秋’大运河文物主题游径”,以大运河沿线淮安、扬州、宿迁三市水工、漕运相关文物为主线,领略大运河作为流动文化、活态遗产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以10年为奋斗的新起点,用文气聚人气,让更多人了解运河、认识运河、走进运河,更好推动人流跟着文脉走,相信大运河必将成为新时代展示江苏形象、赓续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十载尽心力,千年韵致传,大运河文化带、旅游带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开展超过200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处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暑期旅游旺季到来,在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沉浸式”打卡。无论是一处处遗址的发现,还是一件件文物的出土,都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大运河考古成果与遗址保护的巨大成就。前进路上,水脉连着文脉,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激活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必将有力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与增进民生幸福“同频共振”。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26/77/16630672135135040689.jpg" alt="" />

  河南三门峡恒康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善俊告诉记者,公司于去年投入使用了“5G+智能工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机电一体化等技术实现了智慧物流,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满足了降本节能需求,让企业圆满完成了年产22.6万吨铝锭的生产任务。

  仰望星空,中阿共建的阿根廷深空站在阿根廷内乌肯省投入使用,为“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等执行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与巴西联合研制多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为两国空间技术合作提供更多手段;中智天文联合研究中心挂牌运行,共同开展天文观测研究和天文技术方法研究。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1月26日3时49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5.6级地震,经与四川通信管理局核实,当地通信网络暂未受到影响,当地电信运营商已经出动保障人员和应急通信车开展抗震救灾通信保障服务。

  7时整,现场防护员接到驻站防护员的电话:“可以进入栅栏门上道作业,作业时间为7时至12时。”工地防护员复诵通知一遍后,迅速汇报朱振洁,随即全体人员拍照,打开栅栏门,进入线路。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桂林1月26日电(李育全 郑长贤)600名务工人员26日在桂林北站搭乘G2961次列车赴粤返岗复工,这是今年全国首趟“点对点”返岗务工专列,将有效缓解各大企业春节后用工短缺压力,促进民众就业增收,助力广西乡村振兴。

李文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