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的“典型”青年:开挂的酒一代,豁达的酒七代

来源: 海报新闻
2024-06-07 09:51:32

  来源:名酒研究所

  从山野旮旯到问鼎中国综合实力十强镇,茅台镇今日的辉煌,历经了若干代人的守望。“酱酒热”的机遇,为茅台镇带来了冲霄而起的神风,尽管热度渐退,但“中国第一酒镇”的称谓已然名至实归。

  作为中国酒业核心中的核心,高地中的高地,寸土寸金、炙手可热的茅台镇是行业和资本的焦点,它的发展和走向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站在这片祖辈心血所系的热土之上,那些奋斗着的青年们有着怎样的成长与事业?手握未来的他们,又会把旗帜指向何方?

  芒种前夕,名酒研究所远赴茅台镇,对五位深具代表性的青年人物进行了坦诚的采访。

  王纯义:开了挂的酒一代

  身份:文中酒业联合创始人 

  特点:喜欢汽车、有点社恐

  王纯义是个身姿挺拔的帅哥,目测他的身高,怕有190cm。

  王小哥的家族本在重庆,是当地富户,建国初期上交了祖宅财产,举家远走到黔地落户。

  王小哥的爷爷叫王文中,老太爷受过高等教育,精明能干,在他的操持下,王家从制伞、打农具等手工活开始,再创家业。

  1979年,改革春风吹拂,老太爷眼明手快,当机立断让三个儿子出去创业。自此,王家只用了30来年时间,就重振家业,取回了远超过往的财富。

  祖辈和父辈的辛勤,给了王小哥开挂的人生。

  当代,“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屡见不鲜。大学毕业之后,或屡面不中,或为逃避而考研,应届毕业生的尴尬有目共睹。

  但对于王小哥来说,这是不存在的。

  2011年,王小哥正在读大三,就在当年,家里先后投钱8个多亿,在茅台镇开山平地,建了一座酒厂,由王小哥和他堂哥王纯陆共同掌舵。

  起跑线超过终点线,这还让人怎么比?

  当然,这件事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孟浪,个中原委是这样的:

  大三学期那会儿,王小哥到家里开的建台水泥厂实习。2011年,正值白酒业“黄金十年”最后的疯狂,茅台镇陷入了“全民挖窖池”的狂欢。外地资本蜂拥而来,本地人望风而动,管它牛棚还是猪圈,推了挖上几口窖池再说。如此一来,对水泥的需求自然猛增,到建台水泥厂拉水泥的大车天天排长龙,甚至到了给门卫塞钱,只求排前面一点的地步。

  王小哥见了这阵仗就暗自琢磨:搞水泥,销售半径差不多也就200来公里,做白酒,可以卖全国啊!这么多外地的都来茅台镇做酒,咱家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什么不做?

  王小哥把自己的想法和堂哥一讲,堂哥深感有道理,于是两兄弟就跑到老辈子耳边撺掇。当时,建台水泥厂正好有一大笔资金回笼,老辈子们不想把钱放银行,正犯愁着怎么把钱投出去钱生钱,听两兄弟这么一说,不禁眼前一亮。

  不过,同意归同意,家族家风意识强烈的老辈子们还是给两兄弟定下了规矩,那就是要做酒就好好做酒,绝不能走歪门邪道,坏了王家的门楣。因此,以爷爷王文中命名的文中酒厂也就从此有了一条“四不两坚持”的厂训:

  不产串酒、不作添加、不搞仿冒、不购基酒,坚持纯粮酱酒、坚持足年窖藏。

  没有豪言壮语,都是大实话,但做酱酒的人,自然能看出其中的份量。

  创业之后,王小哥继续开挂。我们都知道,白酒业在2012年末进入了深度调整期,而2011年才建厂的文中,因为五年储藏期的原故,几乎完美的跳过了这个大坑。等到放满五年,酱酒热的风口已然若隐若现。

  王小哥坦言,深度调整那几年虽然对文中没有任何影响,但他还是心头打鼓,怕自己选错了行当,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无从后悔罢了。

  然而,开挂就是开挂,随着酱酒热的到来,初试锋芒的文中酒业很快吃到红利,一跃成为最年轻的仁怀十大名酒企业。王小哥也十分潇洒,酒一卖完,大手一挥,全厂放假,各自去耍!

  而对于2023年至今的酱酒动销迟滞,王小哥显得颇为苦恼。

  “房地产不行了,老辈子们就把目光从水泥厂转到了酒厂。他们坚持要扩产,说只有规模上去了,成本才能下来,才能取得竞争优势。但我看到了市场的多样性,觉得降价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他们那一套已经不适用了。每次开会都要和他们吵,大家都弄得气鼓气胀的。”

  王小哥说,文中现在的年产能是3000吨,在老辈子的拍板下,4000吨的产能扩建已经动工,以后可能还要扩到5000吨,这是他最大的压力。

  王小哥也悄悄告诉我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已想好了应对的办法。同时,在招商、线上、体验等方面他也在不断的寻找途径,他甚至打算把水泥厂改建成工业风的体验酒庄,让产品说话。

  而这一切的基础,来源于王小哥对于品质的自信。他说,“12987”工艺不是秘密,关键是看你能把每一个环节做细做精到什么程度,关键是看你舍得在每一个环节上投入多少。

  “文中的酒,敢于和高出一个价位的其他酱酒进行品质PK。”他这样说道。

  对于茅台镇未来的发展,王小哥认同小而美的趋势,但他补充说,小而美不是小了就美,而是要有特色,要有差异化。对于已有3000吨产能的文中来说,他正在考虑用双品牌来进行拆分的可能。

  而在家业传承方面,有两个儿子的王小哥坦言,他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但现在已不再强求。“市场和科技发展太快,我追得很累。现在的娃本来就内卷,各种补习,我不想再给他们加担子。为这个事,我和媳妇吵了好多架。人的价值和快乐并不一定要建立在财富上,我希望他们以后不要那么累,快乐、幸福就好。”

  王小哥甚至真诚的告诉我们,负责销售的他是有点社恐的,努力摸索线上,就是为了少在现实中打些交道,少喝一些应酬酒。

  就冲着他的这份真诚,我们也要衷心的祝愿他和文中好运常在,挂一直开!

  汪传捷:抗压豁达的酒七代

  身份:酒七代、金酱酒业总经理

  特点:帅气、抗压

  还没到30岁的汪传捷有着年轻人所特有的瘦削和帅气,当过兵,也在茅台酒厂做过工人,如今,他已是金酱酒业的掌门人。

  100多年的家族传承血脉相连,600多名编内员工和近千编外人员的生计压在肩上——看着这个清秀的小伙子,未免让人有些心疼。

  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住校,中学去了南京,大学就读于广州……小汪说,小时候,他最喜欢茅台镇的烟火气。那些年,每到入夜,街边总是有着数不尽的夜宵摊,摊前坐满了下班的酒工。

  爷爷开在茅台镇的散酒铺,更是他珍贵的记忆。那是一所老房子,地下室有窖有蒸锅,家门口就是卖酒的地方。他趴在柜台上做着作业,看酒客人来人往,把酒香刻进岁月的情愫。

  在广州念大二的时候,小汪退学参军,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对于这个颇为不可思议的决定,小汪自称是因为觉得每天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有点枯燥。

  虽然我们有点怀疑这个理由,但不管怎么说,家里人尊重了他的选择。

  少年远游的经历、不同年龄段的思维代差,我们无从深究真相,但换个角度想,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不也都是大学退学吗?非常人行非常事,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然而,两年军旅生涯结束之后,小汪却又回到茅台镇,进茅台酒厂当了一名辛苦的酿酒工——在传统与叛逆,在非常人和常人之间反复横跳,小汪那帅气的外表之下,或许隐藏着不足与外人所道的万千丘壑

  当年,身为酱酒大师的父亲汪洪彬曾对小汪说:“教你千遍万遍,不如你上手一遍。”四年多的茅台工作经历,小汪从酿酒工做到了副班长,摸透了“12987”酱酒工艺的每一个环节,给这番父亲的训诫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2021年底,小汪从茅台辞职,本应逐步接手家族酒厂的他却生了一场大病,在广州那边的医院里躺了大半年。

  小汪说,这番经历,让他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虽未明说,但按我们的理解,就是让他在坚强之外多了一份豁达,多了一份本不应属于他这年纪的睿智。

  2023年,病愈的小汪开始接掌金酱酒业。他说,酱酒热对他来说其实并没有多大感觉,因为那时他或在求学,或在从军。也正因为此,2023年至今的白酒动销困境于他而言亦非焦虑。

  经营上不懂的事宜,他就召开高管会议,群策群力,会议都解决不了的事,那就不做。如此简单而已。他始终坚信,只要在父亲的帮助下,做好金酱的质量,给大商提供问心无愧的好的产品,困难终会过去。

  在小汪的设想里,金酱将来会走一条小而美、美而精的道路,专注于质量,其它的事就交给更专业、更擅长的人去做。而与此同时,金酱则应修炼内功,从组织架构到管理模式进行全盘的优化,做好自己。

  对于未来,小汪透露说随着政策的变化,金酱在今年下半年或许会迎来一场大的变革。不论是好是坏,他都将勇于面对,让金酱走出自己的路。

  至于茅台镇的未来,他希望这里的酒企能够同舟共济,一起朝着把产区品牌做好做响的方向而努力,不要背地拆台,不要短视。他相信,随着越来越多酒N代的掌权,这终究会实现。

  如今,未满30周岁的小汪已有两个儿子,父子三人的生日恰好分别是除夕、端午和中秋。家族祥瑞之余,他也希望金酱酒业能够继续姓汪,能够薪火不绝。

  末了,小汪悄悄告诉我们,接掌金酱之前,他已经靠着自己的经营,买了一台心仪的兰博基尼SUV。

  左执黄,右擎苍,青年就当鲜衣怒马,青年就当春风得意

  年轻,真好!

  李奕成:有信仰的痴心匠人

  身份:亿度酒庄庄主

  特点:美学修养深厚、仙气飘飘

  李奕成是云南昆明人,在平面和空间设计上造诣深厚,爱穿一件亚麻的素白改良禅衣,自带三分仙气。谈至兴浓,我们才知道他已在杭州的紫云仙院入了道门,道号崇朴。

  早些年,李道长在云南做茶,颇有成。后因生意关系常到贵州差旅,渐被酱酒之美所折服,从此结缘。

  2010年,李道长收购茅台初代国酒大师郑义兴后人的酒厂,并聘请郑老的后人管理生产,成立亿度酒庄。

  李道长说,他的八字里“酉”多,命中与酒有缘。他扎根茅台镇,就是为了完成道家让他酿杯酒的使命。

  乍闻之下有些愕然,但细细想来,对于兼具酱酒匠人和道教信徒双重身份的他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知行合一的信仰。

  事实上,李道长的奇特之处,在我们走进亿度酒庄的那一刻就已感受分明。奇石流泉,青苔石阶,品酒的茅庐被枯山水所环绕,恍若遗世的孤岛。砖石草木间,匠心道韵流转,一时间虽难窥其妙,倒也令人身心格外舒畅。

  酿酒之地,“道法自然 守拙出臻”的墨宝赫然于墙。这里的甑子全是砂岩的,费工费时,出酒量也比不锈钢的甑子低;这里的工艺是全复古、全手工的,一丝不苟,但求心安。

  李道长其实明白,工艺环节的背后,都是成本。同为“12987”工艺,每一个细节的选择,其实都意味着不同的付出。然而,这些世俗层面的考虑,从来都不是李道长的考虑,他要的只是一杯极于情且极于质的好酒

  信仰嘛,没听说有打折扣的,于己于人,这都挺好。

  李道长说,建庄14年来,亿度就只想做一个小而精,精而美的精品酒庄。它的年产能现在是500吨,而且有可能永远都是500吨。

  万事万物皆有度,过犹不及,亿度正因此而得名。

  有度,也就是有坚守。道心坚定,所以李道长才能在建庄的五年间滴酒不售;所以李道长才能在酱酒热的风口抵受住千般诱惑,不做贴牌,不卖基酒,不收热钱。

  在李道长看来,白酒产业向头部集中乃大势所趋,大企业之下,小而精,精而美的特色酒庄就是另一条平行的道路。酒庄,就是用极致的产品来构建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这一点,可以从国外的酒庄身上得到印证。

  事实上,李道长已然身体力行,他在上海、广州、郑州、济南、青岛、南昌等地建立了名为“悦茶悦酒”的生活美学空间,在那里,有茶、有酒、有美食、有美学,更有舒适写意的生活。

  这是李道长的经营之道,也是亿度酒庄的存续之道。

  信道,信酒道!在师从张支云大师和多年潜心专研的基础上,李道长悟出了一套自己的酒道见解:堆积发酵是有氧发酵,属阳;窖池发酵是无氧发酵,属阴;酸、甜、苦、辣、涩的白酒五味分属五行,勾调就是调和五行……如是种种,把酱酒工艺融于中国传统智慧的洪炉,自成金丹。

  带着这套酒道的领悟,李道长云游海外,周游于美术、文艺圈层,在日、韩等国用天地人和、阴阳五行来诠释酒道,又用白酒来表达中国文化的妙谛。

  爱美而懂美,此中美意,功莫大焉。

  李道长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负好酒之托,老了以后修建一座道观,在那里坐看云卷云舒。我们想,茅台镇山清水秀,又是他半生志趣所在,大抵很多年后,这里又会多出一处道法自然的别样景致吧。

  罗吉洪:快乐的硬派技术牛

  身份:酒二代、酱九坊酱酒酒庄庄主

  特点:念书困难症、享受生活

  罗吉洪,1983年生人,如今刚刚不惑,小罗和老罗都可称呼。出于尊敬,我们还是称老罗吧。

  老罗师从酿酒大师曹大明和勾调大师彭茵,至今为止已获得包括“仁怀市优秀人才”、仁怀市首届“十佳酿造之星”、“遵义工匠”等在内的各种荣誉称号,各种评委、专家、高级职称的身份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写着累,读着也累,因此省去。

  总之就是一个字:牛!

  但实际上,老罗却只是一个兴趣即工作的快乐人

  小时候,老罗的家就在怀庄酒厂对门,成天与酿酒工抬头不见低头见。工人们身上的酒糟味和汗味,在湿热的风中弥漫,让他对“臭”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职高毕业,家里人给了老罗三个选择:继续念书、去当兵、去茅台当工人。

  老罗不想当兵,更不想念书,因此没了选择。

  2001年进厂,闷头干了两年苦活,颇为叛逆的老罗常与老酒工们唠嗑。唠着唠着,他猛然开窍,觉得既然没有学历上的优势,又已经在茅台干了两年多,为今后计,那就还是该学点真本事。

  心动变成行动,工作变得积极主动的老罗由此收到酿造大师曹大明老师的青睐,教导之余,曹大明给老罗指了两条进取之路:一是拿着低工资去念内部进修班,二是介绍他去跟着彭茵老师学品酒、调酒。

  继续念书的想法还没来得及在老罗的脑海里形成泡泡就破灭了,他毫不犹豫的选了第二条路。

  老罗说,那几年,是他工作经历中最快乐的,证件一亮,有武警站岗的酒库想进就进。茅台建厂以来的所有年份存酒,都能取样,然后看着它们在老师的巧手下点化神奇,让自己在美酒的滋润中成长。

  这个时候,老罗是真正来了兴趣。别人视作废纸的勾调方子,他跟宝贝似的收集起来,晚上回家就反复思索其中的道理,反复尝试着分解、反推老师的调酒方法,从中寻找规律。

  某日,彭茵大师偶然发现勾调方子全都“神秘消失”,一问之下,同事们很没义气的把老罗供了出来。彭大师瞅了他几眼,有感于他的执着和坚持,于是给他开了小灶,尽心点拨。

  2014年,彭大师从茅台酒厂退休,老罗恰好也预见到了职业天花板,于是便也辞职,跟着恩师出来跑了几年江湖。

  所谓跑江湖,就是去茅台镇、仁怀的其它酒厂作技术指导。由此,老罗见识到了茅台之外的更多酒体,在丰富学识的同时,技艺也得到了飞跃式的成长。

  2017年,白酒尚未走出低谷期,老罗家里的神宇酒厂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技术成长,老罗向父亲提出了接管酒厂的想法,这时的老罗,心中对酒厂未来的发展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规划;接手后,老罗一边对酒厂进行改造,致力于将其打造成精品酒庄,同时,结合心中的规划重新命名酒厂,并于2019年成功将其更名为酱九坊酒庄。

  老罗说,酱九坊就是一个小而美,做精品酱 酒的地方。年产800吨以内,只卖给懂酒、懂技术的有缘人。

  规模小、品质追求高、不做低端贴牌生意,酱酒热的红利老罗自然是没有吃到,但他想得开:努力成长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一定要允许过程的存在,无论好坏,有舍才有得!自己也有一些固定的老客户,技术过硬,别人要做到同样的酒质口感,成本就要高得多,基于这些,他完全不慌。

  手下功夫够硬,就是老罗最大的倚仗,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就算滴酒不卖,凭我的手艺,也饿不死。”

  什么叫有恃无恐,这就是。

  自此,他的生意做得十分佛系——睡醒就来办公室搞勾调,闲暇之余就下下厨,看看野趣,然后再睡觉,再勾调。

  而恰好,勾调白酒就是他最大的乐趣。

  老罗的办公室里,摆了不下几百个瓶瓶罐罐,好大一个“玩具房”!兴致所至,他还倒了一杯亲手调的酒,把它和飞天茅台打乱后给我们品尝,满怀期待的让我们评价,玩得不亦乐乎。

  老罗说,为销售而应酬喝酒,那是不可能的。匠人生意,焉能使我不开颜?人在家中睡,客自上门来。

  任性而快乐,老罗至今是少年。

  如今,老罗儿女成双,大女儿12岁,儿子8岁,小女儿4岁。在他的念想里,仍然想让他们继承自己的事业。当然,这对于正当年的他来说,有的是循循善诱的机会,有的是来日方长的时间。

  杨成:拼出来的酱酒技术大腕

  身份:衡億烧坊传承人、溯源荟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特点:写日记、朗诵诗歌

  杨成是一个相当纯粹的酱酒技术人才,也是土生土长的茅台镇人。

  从无名小子到酱酒技术大腕,老杨的人生路十分曲折,甚至可以说是分外神奇。

  老杨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勤劳质朴,开了一间小铺面,酿酒也卖酒;老杨的父亲,是工商所的副所长,一生正直,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到了极方正的地步。

  老杨是家中的第二胎,彼时,计划生育管得严,杨父身为国家干部,坚决响应国家政策,执意要把老杨打掉。于是,杨母便反当地习俗而行,打破了老宅里的几个酒坛,还拆了一扇门(茅台镇习俗,怀胎后不能动老宅里的物件,否则娃就保不住)

  谁成想老杨命硬,顽强的留在了娘胎里。而临娩前,杨母又被计生工作队抓住,强行送到医院引产。

  幸运的是,杨母在医院里遇到了熟人。恻隐之念下,熟人支开了计生工作队员,让杨母翻窗逃走,还没出世的老杨又拣了一条性命。

  两周后的农历九月初九深夜,躲在糟房耳房里的杨母诞下老杨,晚上河风大,接生的人本想将老杨抱到煮酒的天锅旁暖一下,哪想手一滑,把老杨掉进了一旁装尾酒的大木桶里。老杨打趣地说,他在这世上第一口喝到的不是母乳,而是酒。

  生于糟房、尾酒接生,再加上重阳下沙的巧合,你说神奇不神奇?

  而这份与酒结缘的神奇,也如影随形,一直拨弄着老杨的命运。

  老杨说,他小时候常常被半夜上工的酒工们吵醒。

  “二娃子,猪喂了没有?该上工了哈!”

  “三叔,走了哟,上工咯哟!”

  诸如此类,粗犷的茅台酒工们总是在半夜毫无顾忌的大声吆喝,让年幼的老杨苦不堪言而记忆深刻。

  年岁渐长,文艺的天赋在老杨的身体里苏醒,他演过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写过诗,上过师范,考过艺校。

  然而,仿佛诞生之初的命中注定。在师范,老杨看不惯高年级学生的吊儿郎当;考艺校,实力出众的老杨却又在三考环节因身高而落榜。兜兜转转,老杨又回到了茅台镇复读。

  那时候,茅台酒厂还没有实行全封闭,复读期间的老杨偶然经过时,鬼使神差的被酒工们的操作所吸引,着了魔似的驻足观看。

  一次两次没人把老杨当回事,但时间一久,酒工们也就心下嘀咕,出来问老杨到底意欲何为。

  老杨说:“感觉你们干的这些事挺有意思,就是想看。”

  酒工们一听乐了,就开玩笑的说:“有意思你就来干活嘛,不过没有工钱哟。”

  结果老杨还真就不要报酬的干了起来,不少酒工为了偷懒,也就经常捧着老杨说:“哎,杨二哥,那边有个活儿,你去干嘛。”

  就这样,老杨成了不是茅台酒工的茅台酒工,几年下来,把酱酒的生产工艺摸了个七七八八。

  2011年,老杨的亲戚开了一家酒厂,让年轻的老杨去当厂长。

  上手之后,老杨才发现自己的所学根本不够用,于是,倔强的他花一年多的时间,自学了包括排污处理、高低压焊接、司炉工操作、员工管理等在内的各项技能,制曲、酿造、维修、采购、安全、生活一把抓,拼到爆炸。

  不仅如此,老杨还备上中华烟,掐着茅台下班的时间点去堵熟识的茅台老酒工们。小子的姿态做足,恭敬的诚意拉满,把他们请上面包车,拉到自己的酒厂进行指导。完事再安排到鱼馆吃饭,吃好喝好送他们回家。

  再往后,老杨又在彭茵大师下厂指导时结识名师,怀着敬畏,老杨默默地记录、总结着系统性的技艺要点,在工艺、品酒、调酒方面一日千里,最终如愿拜入彭大师门下精习酿艺。

  和茅台镇其它的酒二代、酒N代相比,老杨的本领和成就更多的是来自于自己的争取和拼搏,这恰好也是最感动我们的地方。

  老杨说,曾有十多个除夕之夜,他都是在酒厂度过的,寂寞之间,他就以日记和诗歌来排遣。

  老杨说,彭茵老师曾教导他说:“酿酒如做人,不欺天地,去伪存真。”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最怕和营销人打堆,他们那些夸大酱酒的说法,总是让他心虚,总是让他困惑难堪。

  其实,这正是老杨最可爱的地方。

  如今,老杨已有一儿一女,8岁的儿子常到他的调酒室来玩,如今已能分辨白酒的十二种香型。虽然嘴上说着不勉强子承父业,但老杨嘴角的自豪与窃喜却是藏都藏不住。

  对于茅台镇,老杨讲了两个很有人文气息的两个观点:

  一是在他的团队中,尊重茅台是底线,茅台不仅是茅台镇的茅台,也是酒都七十万儿女的茅台。但凡触此红线,无论曾有多大功绩,他也会请他离开;

  二是不管自动化如何发达,始终也无法替代掌心的那抹温度。通过自动化来提高效率是可以的,但绝不能忽视生长于斯的茅台镇人,要让大家有生计、享酒福。

  烟火乡土,酒中真情——这是老杨的温度,也是茅台镇的温度!

  这一次的茅台镇之行,让我们感触颇深。我们所采访的五位人物,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却呈现出一些共同点,揭示出了茅台镇未来的一角。

  首先,他们都对茅台怀有较深的敬意和爱意。不管是从理性的行业认知层面,还是从感性的乡土情怀层面,他们都对茅台怀有感恩之心,有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识。

  第二,他们在“小而美”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一方面可能是受当下市场消费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在于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的个性和感受,不想为了更大的规模去受更多的累。这一点,恰好又与年轻消费群体的个性化特征相呼应。

  第三,他们都把品质放在了根本的位置,并且表达方式各有不同。这就和之前“大家都在说品质,但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说品质”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四,在事业的传承上,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有这个愿望的,只是表现出了更为开明和人性化的态度。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他们所交际的大部分酒N代朋友圈中,选择接手的人也占了绝大多数。用小汪的话来说就是:“即便是如今,酱酒行业也算是一条比较好的路。我没那么矫情,放着一条康庄大道不走,非要去为了所谓的自我理想走一圈弯弯绕绕。”

  总而言之,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性化、秩序化、感性化的一面。一个以茅台为核心,特色精品酒庄众星拱月,荣辱与共的茅台镇或许会在将来渐渐明朗。

  当然,此次我们所采访的对象远远不能代表茅台镇的全部。看着满街满巷的散酒批发,闻着无处不在的酒糟味道,我们意识到,事情远非那么简单。

  但我们希望,我们的采访对象,以及那些与他们相似的茅台镇新生力量,可以引领潮流,成为主流,从而让茅台镇更美,让中国酒业更美!

责任编辑:李显杰

  绍兴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孕育形成了以越文化、书法文化、阳明文化、鲁迅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脉络。其实,从学生时代起,张宰源就对中国人文历史非常感兴趣。

  杨峰说,现阶段,我国内地新冠病毒感染仍处于流行阶段,所以选择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污水监测工作,来辅助评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强度、变化趋势等情况,为疫情研判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印刷示范企业管理办法

  <strong>问:两部规章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strong>

  而这,只是梁学奭无数次冲锋陷阵的一个片段。2021年宁波海关缉私局开展“东海利剑”专项行动,梁学奭主动请缨担当母船查缉任务。因为海上的风浪很大,软梯不稳,跳帮的时候他险些从软梯上滑落下来。但他没有放弃,找到海浪起伏的规律,爬上落差将近10米的母船,并在海上漂泊5天,押送走私母船顺利靠岸,最终该案查证的涉税金额超50亿元,数额之大在全国缉私史上名列前茅。

  指挥控制终端前,合成一营首席参谋刘彪敲击键盘,“敌”空中目标信息显示在屏幕上。他告诉记者,演练前,他们和空军某雷达分队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屏幕上显示的正是雷达分队实时共享的信息。侦察席位上,无人机机长陆志豪一边操纵无人机展开侦察,一边将相关信息汇总上传分享。

潘嘉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