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多处新发现 贵州绥阳双河洞已发现熊猫化石遗迹44处

来源: 新浪新闻
2024-06-26 15:15:30

  中新网贵州遵义5月15日电 (赵园)记者15日从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获悉,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和法国洞穴联盟日前在遵义绥阳双河洞区域进行考察,对多年前发现的一处犀牛化石遗迹进行了首次采集,并新发现了两处熊猫化石遗迹。截至目前,研究人员已在绥阳双河洞区域发现熊猫化石遗迹44处。

  犀牛化石位于双河洞区域的一上层洞穴中。考察人员经一处低矮的洞口进入,利用单绳技术抵达15米深的竖井底部,找到完整的犀牛头骨以及部分腿骨。经现场初步测量,头骨化石长度约为60公分,两排整齐的牙齿清晰可见。

  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德远介绍,经过和业内专家讨论,初步推断这是一头苏门答腊犀。“化石被水流冲散过,但因水流不大,头骨相对比较完整,腿骨和身上一些其他部位骨骼被埋在河流沉积物里面,风化程度较为严重。”

  犀牛是奇蹄目犀科的哺乳动物,在中国已经绝迹。苏门答腊犀是犀牛中体型最小的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全球仅存不到50头。王德远现场提取了部分化石样品,计划进行详细检测明确其年龄,并做进一步研究。

  在此次考察中,还有两处熊猫化石遗迹被同步发现。2003年以来,双河洞陆续发现过40余具熊猫化石。与从前相比,此次发现的熊猫化石相对完整,不仅有完整的头骨,头后骨骼如脊椎骨、肋骨、指骨和掌骨等均堆积埋藏在一起。

  王德远说:“其中一个个体牙齿化石上有轻度磨蚀斑,说明这只熊猫死亡时正值壮年,过去双河洞发现的大熊猫牙齿化石大部分磨蚀程度较轻,主要为亚成年,熊猫死亡时的年龄对进一步探究它的死亡原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据了解,王德远及团队将提取熊猫化石样品中的古DNA信息,并通过化石稳定同位素及牙结石研究,对熊猫的遗传演化过程、食性特征以及双河洞区域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进行论证。

  王德远认为,通过对双河洞熊猫化石研究,若能证明它过去的饮食食性更广泛,或许能为野生大熊猫今后在此生存提供可能。“比如它野外放归了,它的食物多样化了,在这里除了吃竹子,其他食物是不是也可以考虑。”

  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也同步在双河洞区域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研究人员田华玮表示,调查为期三个月,将探究当地现有环境是否适应野生大熊猫生存。

  “我们去年过来做了一个初探,并且采集了竹子进行相关试验,发现这边的竹子与四川的有所差别,这次过来希望把双河洞和宽阔水周边所有环境纳入综合考虑。”田华玮说,此项研究的目的,除了探究贵州双河洞地区熊猫绝迹的原因外,还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反射出,将来能否通过人为干预来扩大野生大熊猫种群分布。

  田华玮说:“因为野生大熊猫现在主要在甘肃、四川、陕西三地生存,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它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如果双河洞周边区域被证实是适合大熊猫生存的,也许中国现有的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空间能得到扩大。”(完 )

  大学校友可通过出示电子校友卡、实体校友卡或有效身份证件,经工作人员核验确认后,步行入校。未办理相关证件的校友可通过校内单位预约流程,申请入校。

  该部门表示,台湾劳动基金长期绩效仍属稳健,劳工权益均受保障。虽然现存全球经济景气预测下滑、企业调整库存压缩获利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随着升息步入尾声,未来景气可望趋于稳定发展。

  首月1元后取消会员,被强行扣钱

  记者了解到,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集中出土于上蒜第一小学内编号为18号的灰坑中。目前,出土简牍的初步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其中,发现带字木牍残片约1066枚,不带字8812枚。已辨认出的文字包括“滇池以亭行”“建伶县”“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等,是反映当时益州郡行政往来的文书。

  在舟山,为保障重点企业春节后用工,舟山市人社部门在春节前提前谋划对接,收集企业招聘需求,并于近日派出市、县两级招工小分队,组织19家企业、携1133个岗位分赴四川达州、云南保山开展为期6天的劳务协作、招工引才活动,开启了舟山新一年的招工大幕。

  席尔瓦说,日本政府不顾周边国家的反对,在提交给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用于国别人权审查的最新报告中继续掩盖强征“慰安妇”的暴行。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在菲律宾“慰安妇”问题上不道歉、不赔偿,还百般阻挠“慰安妇”受害者的维权活动,种种做法令人愤慨。

陈雨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