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荔枝网评:流传千载,运河文化何以弥新?

来源: 金台资讯
2024-07-10 07:07:07

  悠悠大运河,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近日,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 、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启动。

  通南北千里,润幽燕风华。大运河始于春秋时代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3部分组成,绵延3200余公里,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今天,我们探索大运河里的千年文脉,读懂流传千载的运河文化何以弥新。

  保护为先。大运河的价值,不单单是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存在,更在于其文化韵味和生活气息。北京的澄清闸、天津的金钢桥、河北沧州铁狮子、河南的惠济桥、山东的光岳楼、安徽的泗水河段、江苏的扬州天宁寺、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浙江杭州的富义仓……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等世界文化遗产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向世人讲述着大运河的故事。保护大运河,就要强化保护意识,统筹做好提升沿河品质、水生态修复、文化遗存保护、护岸建设、绿化植被等工作;要加大谋划力度,利用独特的运河优势,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机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重点项目建设;要强化工作协同,加强属地部门协同联动,把大运河保护与航道建设、防洪排涝、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大运河添彩,让大运河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传承为本。运河文化多风采,流传千载总有“新”。从最初运河的开凿,到隋唐大运河的拓展,再到元代大运河的“裁弯取直”,再到今天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牵手,守正创新成为大运河亘古千年的“灵魂”。大运河沿岸的河道、船闸、会馆商铺、古街古寺等不可移动的实物遗产,以及具有大运河特色的饮食、戏曲、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背后是运河文化以新技术和新表达滋养精神,见证一座座城市因水而兴、一个个区域交流融合、一户户人家烟火升腾。我们坚信,千年大运河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传承与利用,未来更加可期。走过绿杨城郭,古巷清曲,也走过四时变幻,中国大运河这张文化“金名片”定会更加耀眼瞩目。(唐代远)

  5、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a href="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9/01-21/8735219.shtml" target="_blank">【详情】</a>

  羊肚菌被称为“菌中之王”,是世界公认的珍稀食药兼用菌,也是菌菇类中的高端品种。

<strong>  讲话金句:</strong>

  据中联重科土耳其子公司负责人张春雷介绍,公司组织的首批救援团队由专业工程师、挖机操作员等8人组成,随行携带。在与灾区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后,救援团队于2月6日地震发生当晚从伊斯坦布尔出发,7日中午抵达哈塔伊省灾区一线,是最早到达灾区现场的中国救援力量之一。灾区现场随处可见破碎倒塌的楼房,当地救援队伍急需重型设备参与救援,公司携带的5台挖掘机设备很快被分派至不同区域开展作业,截止目前已协助当地救援队伍救出被困民众20多人。

  为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梁平区出台系列政策,从冷链物流、检验保鲜等方面降低企业综合成本,让企业快落地、快投产、快发展。

  “东南亚对盆栽、鲜花的需求量比较大,我们能提供稳定供应。”华人说,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他感到市场正逐步转暖,2022年他进口了约100万株兰花苗,培育好的兰花已经陆续上市。

李四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